【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工业时代的新模式、新技术、新阶段,其“课堂革命”势在必行。提升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厘定高职课堂教学的核心要义,正视当前高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阐明提升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所在,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角度入手,切实推进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4-0050-06
【作者简介】温贻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产业新业态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产业需求、教育诉求,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适应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实现全面发展。
一、高职课堂教学的核心要义
“课堂教学”由“课堂”与“教学”构成,“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定场域,是教学实施的环境载体,是学生学习成长和教师育人化人的主要阵地。“教学”中“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中教书育人;“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传道与学生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课堂教学主要由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与课后评价三个阶段构成,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课堂教学”具有特定的含义。高职院校的课堂是广义的课堂,既包括授课教室、实训室,又包括线上线下的学习平台。“生产性”是高职课堂的首要特征,而“有效性”用于课堂教学指受教育者通过教学实施后提高的程度。可以说,“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于学生特质、时代变迁、产业发展,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和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学生认知水平、技术技能、素养的提高情况。
基于学生特质的高职课堂“有效性”,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要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起点,以学生为中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有效实施教学,让更科学、有效、全面的教法和学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打造高职“金课”。为实现学以致用,还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职教师与企业导师深入合作,增进在校学生与企业导师的互通互动,让教师把课堂教学用活、用好,把课堂教学的核心内涵领悟得更深、更透、更好,创设“为学而教”的课堂,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基于时代变迁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核心要义在于“素养立人”,需要思考课程设计内容是否涵盖报国情怀、时代风尚、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和制造强国等要点,课堂教学过程中素养发展与技术项目是否同步设计,以适应岗位变化和素质能力新要求。
基于产业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核心要义在于“有效输入”,即教学资源能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迭代更新要求相适应;课堂教学内容能随动岗位要求,将新技术、新素养课程化,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基于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核心要义在于“知行合一”,即第一、第二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素养和技术项目教学活动化以适应职业素养更好、技术技能更强的德技双馨人才需求。
二、提升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习者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
一是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的完整呈现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没有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讲授的有效性、针对性就会受到影响。随着信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他们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能获得大量信息,这降低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电影、玩游戏。
二是关注课堂教学秩序。如果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仪式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是把好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向主动学是每位教师都应解决的问题。
(二)素养立人,促使学生由学习什么向学到什么转变
树立“素養立人”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具有优秀政治素养、过硬技术素养和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素养立人”的职业教育以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提升和长远发展为基准,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取向。
一是在教学设计中将学生素养提升作为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每一门课程的开设均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例行教学的一部分,而教学文件并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综合素养提升的相关内容。当前,高职教师授课方式还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并没有真正被重视,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没有影响到课堂教学秩序,自己能例行讲完课程,就算正常完成教学计划。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素养是否得到提升作为有效教学的考核指标。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针对新时代对岗位人才的新需求,培养精益求精、精工笃行的大国工匠,理应成为专任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教学的重心必须将是否学习、学习了什么转化为学到和内化了什么。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有睡觉、玩手机等,教师的知识传授并没有体现有效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长此以往,学生以这种学习状态走上工作岗位,工作的参与性也不会高,爱岗敬业也就无从谈起,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为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由例行教学向有效教学转变,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有机结合,应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有效输入,教学资源要由单一输出向多元输入转变
一是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以教学资源为依托,根据区域产业要求,及时转化与优化教学项目,完成有针对性的项目是师生齐心协力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在职业教育中,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教具、教学设施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区域差异,有的院校对产业发展判断不足,有的教师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相应的课堂與实训设备落后于产业发展,使得教学资源无法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继而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较差。
二是有效输入教学资源。只关注教学资源的输出难以衡量教学有效性。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思考如何将教师教学资源的输出调整为学生教学资源的输入,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辅助手段是有效输入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可借助现代教学资源,制作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电子教案,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当然,如果课堂主体仍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如何更好地将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知行合一,教学理念要由知识学习向工学结合转变
一是教学理念上要更加强化知行融合。“十四五”新时期,我国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知识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真正转变教学理念。有的学校强调讲授理论知识,忽视知行合一、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有的学校崇尚“技能至上”“证书至上”,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人才培养上要更加重视知行合一。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比较重视工学结合,但学生是否能够习得职业精神、养成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有些教师在面对社会的现实诉求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没有紧跟时代和行业的变化与时俱进。学生的企业实习也没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地点由学生自己联系,对口率低,实习质量、与课堂教学的衔接等都难以得到保证。
三、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路径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诉求。
(一)顶层设计,过程导向,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素养立人应从课程的整体设计入手,将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系统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解决重技轻德、学生的素质素养难以提升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素质素养。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课堂教学也就不可能实现。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把实现就业指标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管理考核的硬指标。实际上,即使就业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学效果,也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在此背景下,功利教学取代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二是教学项目要充分体现学生素养。课堂教学受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制约。指标性教学之所以广受诟病,就在于它只强调知识和技能,而轻视教学过程和实施方法,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教育方式,以增加作业时间、加大练习比重为手段,通过大量工具化的训练让学生提高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发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要加强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深入研讨,安排或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制订教学实施方案,为教师聘请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导师,为教师做关于课堂教学的学术报告,让教师观摩优质课堂教学,促进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与建设。
三是课程设计要充分反映工作过程设计理念。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诸方面。因此,要从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出发,为学生设计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设计的,它们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主要用于教学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的载体,依托这些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若干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中反复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学习工作策略。
(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现教学内容开发的有效性
一是要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改革。黑板上操作、书本上模拟、教室里练习,不可能培养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尤其要针对高职扩招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生源因材施教。要在坚持基本学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意愿灵活设置修业年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要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二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关注岗课赛证融合的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改革相互影响、互为倚重。近年来,一批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岗课赛证”(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形成了一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结合办学实际,充实、提升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形成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产教融合,工程转化,提升教师项目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课堂是高职教育的主战场,而教师是课堂革命的第一责任人。高职院校的教师迫切需要一场“观念革命”,一切从学生出发,着力转变课堂观念,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企业岗位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工学合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踐教学能力,更需要具备对接行业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即不仅是教学专家,更应是企业专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培养的首要目标,倡导立德树人、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名师带动”“企业顶岗”“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专业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解决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把教师培养成拿起书本能讲理论、挽起袖子能干活儿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提高教师的工程转化能力。工程转化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企业经验的人员的转化能力,二是将企业项目有效转化为教学案例的能力。就前者而言,虽然现在高职专任教师缺口达25.5万,但很多院校受学历、职称、身份等限制,很难从企业聘请到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骨干担任“双师型”教师。因此,教育、人社部门要坚决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通过绩效工资等多种奖励方式,吸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加入职业教育。就后者而言,既可以通过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好一批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又需要大力推进政治家、教育家办学治校,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选用、培养、交流、退出机制,让懂职业教育、爱职业教育、兼具企业家思维的干部当书记、干校长,管好办好职业院校。
(四)以学习者为中心,课政融通,保障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学生中心,素养立人,都需要从评价入手,做到将思想政治深度融入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之中。
一是要构建课政融通的机制。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进一步加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切实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是改革课程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中,课程是载体,要建好课程、用好课程,更要评好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观念革命、技术革命、行为革命、考核革命,将“三教”改革落到实处。具体来说,首先,把教学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其次,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公开制度,给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完善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教学改革研究环境。以课堂为中心,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围绕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主题,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大赛、课堂教学大赛机制,评选表彰一批课堂教学改革模范。
三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完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坚持教为学服务。推动课改的心灵革命,用先进的课堂培养理念和模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全面发展需求。推动课改的观念革命,积极倡导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的教育观,健全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助教的教学评价机制,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考核模式改革,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重心集中到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上。推动课改的技术革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技术技能的逻辑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开放教材内容,丰富学习形式,灵活设置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推动课改的行为革命,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资源,探索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83150118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