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目的:分析床头抬高角度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10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床头抬高15°,观察组患者床头抬高30°。比较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以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灌注压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床头抬高30°的应用效果要高于抬高15°,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且对脑灌注压无明显影响,可以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床头抬高角度;颅脑损伤;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3--01
颅脑损伤通常是出现在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事故,是急诊中的危重症创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为了降低继发性颅脑损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临床治疗期间还要加入针对性护理措施。抬高床头是预防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持续升高的常用措施,但是目前臨床对于抬高角度仍旧存在争议。为了观察不同抬高角度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10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10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21~73岁,平均为(55.3±6.3)岁;体重为44~81kg,平均为(56.3±7.2)kg。对照组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0~72岁,平均为(55.2±6.1)岁;体重为42~79kg,平均为(56.2±7.4)kg。入选标准:颅脑损伤患者且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肝器质性疾病、合并躁动症状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脱水、镇静、亚低温治疗,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90~100mmHg,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氧、血压等参数。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给予抬高床头干预,患者均保持仰卧位,固定颅内压监护仪器,安置在患侧大脑动脉颞窗耳位置,深度为4.5~6.0cm,采集血流频谱信号,并固定好探头。对照组患者床头抬高15°,观察组患者床头抬高30°。监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颅内压、脑灌注压水平,采集数据之后将床头调整至水平位置。之后评估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采用NIHSS评分评估。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痰液,保持气道通畅。加强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压力性创伤,定期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必要时使用气垫床。对于老年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包括神志、瞳孔、肌力等方面的情况,伤后24~48h内容易形成继发血肿,因此需要尽早发现和处理,避免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确定血压控制目标。血压较低且需要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可以积极扩容,维持收缩压在正常水平,改善脑灌注量。密切记录患者24h尿量,制定科学的补液计划,合理控制输液速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避免输液量过多引起颅内压升高。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需要尽可能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尽早手术减压;同时要排除呼吸道梗阻、发热、尿潴留等容易诱发颅内压升高的因素,预防脑疝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进行表述,两组均数计量值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表述,两组计数值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以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灌注压差异无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多合并脑出血,容易形成脑血肿,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诱发脑疝。颅内压升高会诱发颅内疾病以及继发损伤,也是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颅内压持续升高会引起脑水肿、脑灌注量减少[2]。因此在临床救治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颅内压的持续升高,并维持脑灌注量。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美国重型颅脑损伤诊疗指南(2007版)》中提到抬高头部是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治疗的重要护理措施。临床研究指出,床头每抬高10°,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降低1mmHg[3]。因此抬高床头成为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的常用措施,可以改善静脉血液回流,预防脑水肿。但是目前对于抬高角度仍旧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多以15°和30°较为常见,文章主要针对不同抬高角度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以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灌注压差异无意义(P>0.05),由此可见抬高30°的降压效果更为理想。抬高床头可以降低静脉压,从而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速度,迅速降低颅内血容量,并且在重力作用下,脑脊液向下移动,从而发挥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综上所述,床头抬高30°的应用效果要高于抬高15°,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且对脑灌注压无明显影响,可以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魏燕燕.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7):186-188.
[2]黄秀铨,钟夏霞,陈柳明. 床头抬高角度在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4):136-137.
[3]于彦彦.体位护理联合床头抬高角度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7):122.
14305005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