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润芳
【摘要】本文以党史进学校、进课堂的社会教育形势为背景,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着重从抓住文章中心内容整合单元教学、抓住单元扉页的导语、抓住中心人物成长历程和反复朗读篇章再现情景片断等四大途径探索如何营造党史学习氛围,挖掘党史学习教育元素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擦亮人生底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党史学习教育;有效途径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于2021年2月2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精神便掀起了全国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党史学习的春风吹进了学校——
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新中国》这首歌么?
生:不会呢!
师:你们的妈妈有教过你们唱《北京的金山上》吗?
生:没有呵!
师:共产党像什么?
生:共产党就好像奶奶和妈妈。
……
与低年级学生相互的问答,让笔者反思:党史学习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在小学课堂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利用什么样的途径对小学生开展教育才有成效?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单篇文本的中心思想为主线整合单元教学,营造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后,3月初,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从党干部到基层党员再到职员,从党政机关到事业单位再到企业,从社会到学校再到家庭……党史学习教育如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进了每一所教育殿堂(学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做到文道结合,以文载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于是,笔者翻阅了任教的五年級语文下册共八个单元的文章,发现第一单元收录的文章《梅花魂》(2月份已学习了)、第五单元的《摔跤》(选自《小兵张嘎》)和第四单元收录的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南河北》《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以及本单元的阅读链接《丰碑》都适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但3月初,语文学习进度在第二单元,本单元的篇章是关于中国四大名著的。为了适应时事政治的教育形势,笔者决定将第四单元的篇章迁移到3月份初来讲授,迎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氛围与学生们展开学习,务求突显学习党史的时效性、敏锐性和实效性。
放下手头上的第二单元却绕到第四单元,学生可能会有些不解。但是,笔者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让学生把第四单元的所有现代文泛读一遍,然后向他们提问:本单元文章主要人物分别写了谁?在中心内容上有什么共通的特点?
通过交流讨论,笔者再进行总结,本单元主要人物分别写了毛主席、刘伯承、方志敏和不知姓名的军需处长,其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写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清贫》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叙述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高尚的革命情操;还有《丰碑》通过叙述了军需处长被冻僵后牺牲的情景,展现红军长征过雪山艰难险阻行军战斗历程。遗骨、安葬、受伤、被捕、冻僵……这些关键词语渲染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展现了人物的壮烈,情景的悲壮。
第四单元的篇章都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题材:1950年毛岸英参加的抗美援朝、1916年刘伯承参加的蔡锷讨袁护国、1935年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缩影……把这些战争题材的篇章整合起来就是在阅读中国革命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成长的斗争史。从1916年说起,到1921年共产党成立——国民党与共产党对峙——国共谈判合作——抗日战争——国共再战——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语文课融入了历史课、融合了具有思政元素的《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相融,交织一起,党史学习教育就水到渠成地展开了。
第五单元的《摔跤》选自《小兵张嘎》,有小说和电影版本,记录的是主人公小嘎子和其他三位“小游击队员”一起帮助游击队对决日本鬼子的故事。文章摘录的虽然不是“打鬼子”的片断而是小嘎子与好朋友小胖墩摔跤的情景,让学生们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但笔者把它“挪”到第四单元一起学习,把抗日战争的革命历史有机地整合起来“讲故事”,突出抗日救亡时期工农兵联合起来,成人与小孩共同加入抗日队伍为民族解放而战争,展现小人物胸怀大志智慧周旋日本鬼子,协助游击队杀敌的英难气概。笔者认为,在特定时期、特定的时事政治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要更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准确地把握时事脉搏融时事于课程之中,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时效性、生动性,并能动态式实现课程的社会教育功能。教师学会了整合思路,做好过渡衔接,学生的学习思路就不会被打乱,反而更有兴趣对同类题材课文进行类比学习。
二、以单元扉页的导语为楔子,分析写作背景,挖掘党史学习教育元素
通过前面第一点提及的“泛读”整个单元的篇章,学生大概了解到本单元每一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但还没有进入“品读精读”的环节。此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单元的扉页(楔子)挖掘党史学习教育元素,引学生“入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扉页上的“楔子”常常引用名言、诗句或概括性的语句作为整个单元课文的“眼晴”,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凝练了本单元课文共性的思想意旨,向师生传递了一个信息:这就是本单元所有篇章的思想感情基调,有利于师生把握篇章的“大道德观和大教育观”。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个“楔子”,分析诗句的深层次内涵和挖掘语句隐藏的党史学习教育元素或基因,延展内容,扩散思维。
上述图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扉页”,引用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是清朝林则徐写的,第四单元的篇章是否有写关于他的文章?
生:没有。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撰写这诗句的?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为么什要销烟?虎门销烟有什么历史意义?当时的中国清政府为什么软弱无能?如果你生于那个年代,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做法?也会像林则徐那样请缨挂帅为清政府销烟?……
师: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共产党,但林则徐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却是那个年代的英雄,与当代共产党人彰显的英雄气概是一脉相连的。
师:为什么在单元的扉页上摘录了他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师:这诗句把第四单元篇章所提及的中心人物家国情怀、为国捐躯、坚忍不拔、顽强战争和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概括起来,跃然于纸上。
从林则徐的诗句引发出一连串的提问,这些提问引学生“入瓮”,分析诗人作诗的背景及编者摘录这诗句的用意。这个引学的过程就是“带”学生去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过程,让学生知古悟今,从而激发他们对“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产生兴趣,为党史学习教育创造了氛围,氛围创设得好,就更能水到渠成。所以,当笔者把第四单元“挪”到市镇及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的时候来学习时,笔者跟学生交代:这个单元的篇章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文章,描述的是共产党人的壮烈的事迹。因此,学生都抱着严肃敬畏的态度学习和欣赏。
在科组学习活动时,笔者建议六年级语文教师利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篇章适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史学习教育有载体、有方向,并能够自然地融入到课程学习当中,让课堂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主阵地的同时也成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历史观的好场所。
三、以主人公为圆心,引领学生串联分析人物的成长历程,抓住侧重点渗透党史学习教育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篇目都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小英雄雨来》、二年级下册第4课《邓上平爷爷植树》和第5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些篇目的主人公都是时代的英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分析人物行为品格的过程中,要结合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串联党史学习教育,让学生学习。因为人物性格特征的形成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每个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表现出不一般的思想与行为,有着代表时代正向的鲜明烙印。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抓住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侧重点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中心人物的人性光辉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讲述《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笔者先从题目入手,设问——
设问1:通过阅读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题目是指谁的忠骨?(毛岸英)他的忠骨可以安葬在朝鲜也可以运回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由谁来决择?(毛主席)那么,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毛岸英还是毛主席?(有少数学生回答说毛岸英,大多数说是毛主席)
设问2:同学们是否知道毛主席在中国的影响力?他的主要影响力在哪些方面?(领导工农红军解放中国,成立新中国)他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但这篇文章没有记叙他的领导雄风和叱咤风云的威风,却描写他接到儿子在异国牺牲的消息后遗体运送回国还是留在朝鲜的问题上左右为难的情景,以至最后作出把遗体留在朝鲜的决定。你们认为,这件事情反映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操品格和精神?(常人的情怀和超人的胸怀、无私的精神)
设问3:他为什么具有超人的胸怀和无私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吗?他从小受到了怎样的教育?他是如何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如何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他冶炼成一个伟人、超人而领导中国人民赶走列强,让人民当家作主的?……
从设问1到设问3,一步一步设疑,“引”学生对毛主席的成长历程产生好奇心。毛主席的成长历程正是与共产党不断壮大发展的历程一脉相连,党史学习教育就可以渗透其中了,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再說,课文《军神》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将军检查眼睛伤势,发现他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醉剂而坚忍伤痛让沃克对他产生钦佩之情,充分展现刘伯承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坚强的品质。文章描写刘伯承是“钢板”,是军人中的“神”,如此坚忍的大丈夫,源于长期在革命一线铸炼打磨而成的。
笔者跟学生讲述刘伯承受伤的过程。学生们听完笔者讲述刘伯承受伤的过程后,个个面部表情也严肃起来,对刘伯承的一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于是,笔者把刘伯承的成长与共产党的发展也联结起来与学生一起交流。就这样,党史学习教育顺理成章了。此外,还有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女儿李星华记叙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经过。
师:李大钊先生为什么被害?他参加什么被捕?文中对他的表情描写“神情非常安定,非常安定和沉着,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力量”是指什么力量?
这些提问牵引着学生思考李大钊的生平,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立中国共产党的……
从文章主人公的成长史、战斗史可以窥见中国革命的进程,可以透过中心人物了解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每个年代有时代的英雄,这些英雄都是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此时,笔者抓住中心人物的生平,乘势而上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恰如其分地让学生理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壮烈篇章。这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入脑入心,印象深刻。
四、以反复朗读和观看影视片断为辅助手段触发学生联想,融情入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和吟诵文章的精彩片断,才能深入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真情实感,学生才有“代入感”领悟中心人物对党的忠诚,爱国忠贞,为民族的解放或复兴大业而奋发前行。
在《处处青山埋忠骨》一文中,笔者为学生领读毛主席的心理描写,让学生感到身受伟人失去爱子的悲痛与爱国爱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是何等难受。还有,笔者让学生多次颂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收回国家失地的喜悦情景。爱国爱家的情怀教育力透纸背,这正是渗透党史学习教育的好契机。
在科组集体备课时,笔者建议六年级语文教师在教授《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要着重引领朗读“我”跟父亲李大钊在法庭上见面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李大钊先生被捕后虽然衣衫蓝楼,但内心是沉稳而坚定的,彰显李大钊先生对党的忠诚,随时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
通过大声朗读,使学生产生联想,再配上观看影视片断再现情景,就更能激活学生的情感,从而适时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讲述阅读链接《丰碑》时,笔者在“学习强国”中国下载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短视频片断让学生观看;在讲述《摔跤》时,笔者下载了《小兵张嘎》电影片断让学生们欣赏。情景再现,融情入景最能打动人的心灵,党史学习教育就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学习的方式走进英雄,缅怀先烈,记住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革命先烈,树立远大理想。
自3月份启动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笔者尽最大努力挖握每个单元可能隐藏的“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争做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和接班人。所以,在备课的时候,笔者在《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这几部分内容中特别认真阅读“教学建议”。它所阐述的建议往往不只是简单地让教师把握学习字词句篇的知识点,也同步指引教师如何做好“文以载道”的思想教育。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所提供的资料,透渗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或者自行寻找更丰富的教学资源链接为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以故事导入,用史料引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是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关于党史进学校、進课堂的教育宗旨。
有家长或者个别教育工作者认为,党史学习教育进学校、入课堂是一件吃力又艰难的工作。一节课只有40分钟,学生听说读写“字词句式”的时间已经不够了,哪还有多余的时间跟学生“长篇大论”?如果这样认为,那就是误解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了,也是理解不透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表现。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与内容第一条是这样陈述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增进学生对党史的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真正做到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明理,学史力行,实现新课标中排行的“第1点”——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目标,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担当的育人大任。
责任编辑 罗良英
248150170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