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妙君
摘 要:人工智能类专业在高校已陆续开设,而在中职学校尚处于起始阶段。学校今年新增服务机器人专业,制定以“智能+”作为所有专业发展的核心,正式开启智能化发展的道路。学校与优必选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师资结合学校教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场室、共同组建育人师资、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实施精准育人目标,力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背景下我校服务机器人专业的建设,既是中职学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有效途径的探索,又为后续其他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经验。
关键词:数智赋能 产教融合 专业建设
1 研究背景
1.1 服务机器人技能型人才寻求新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新兴技术。谁掌握了前沿技术,谁就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端,因此在各行各业中,具备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人才已成为时下最抢手的“香饽饽”。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中,已经有不少院校将人工智能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尽管如此,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技术人才仍然紧缺。随着区域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规模日益增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但是跻身在数字化时代大背景的中职学校里,人工智能专业才刚刚起步,很多学校都没有相关专业。我们不能忽视中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1.2 技能型岗位面临市场新机遇
科技的快速发展,5G网络的诞生,加速了各行各业科技化发展的步伐。小到一件日常家用电器、智能家居、贴心智能管家等,大到可以用数据覆盖整个城市,因此,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最热门的词之一。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随之应运而生的是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这样使得原先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大大减少,而技能型人才岗位需求增大。这也为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1.3 中职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发展迎来新前景
服务机器人类似专业在高职院校已经展开,但对中职学校来说是一个新专业,大部分学校尚未设立,个别学校是以选修课、社团的形式开展普及性教学。今年是学校独立建制正式成为中职学校的第一年,从长远发展来看,结合地理优势、师资条件、学生素质等多方条件,与其他学校相比,我校年轻、底子薄,开设其他学校已经发展成熟的专业,无疑是不具备优势的。在此背景下,我校寻求错位发展,最终确定以人工智能类专业(无人机、服务机器人)为我校两大重点发展专业。其中服务机器人与国内龙头企业优必选开展校企合作,依托企业的师资和办学经验,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2 服务机器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保障:拥有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
我校与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优必选科技公司合作,该公司具备从事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与卡耐基梅隆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致力打造“硬件+软件+师资+AI实验室建设+竞赛”的教育生态圈,为高职高校提供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我校与优必选公司签定长期友好合作协议,预示着校企双方将通过服务机器专业建设这一项目推动中职学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打造“智慧校园”美好蓝图。这是我校专业建设中的技术保障。
2.2 软件保障:拥有业务扎实的师资团队
在教学师资团队上,我校今年招聘了两位智能制造专业的新教师,他们工作认真勤奋,业务能力扎实,后续学校将继续吸收大量人工智能类专业的优秀老师。再结合学校原有师资,与优必选的企业师资力量实现双融合,形成一支业务能力扎实的教学团队,为推动学校服务机器人专业建设发展群策群力。这是我校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软件保障。
2.3 硬件保障:拥有高科技的实训场室
我校今年新建成四個现代化高科技的实训场室,包括机器人拼装实训室、yanshee教学实训室、克鲁泽教学实训室和服务机器人综合活动中心。在这些场室中,我们将陆续开展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移动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商业服务机器人运维与应用等多门课程,在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理论学习的同时,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的实训场室建设,是我校专业建设的硬件保障。
3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服务机器人专业的建设过程
目前,人工智能类专业中职学校尚处于起始阶段,作为中职学校,我校制定以“智能+”作为所有专业发展的核心,今年增设服务机器人专业,开启智能化专业发展的道路。同时,与优必选科技开展深入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教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场室、组建育人师资、设计课程体系、实施精准育人目标,着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我校服务机器人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可为中职学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探索提供有益经验。如图1。
3.1 校企共同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市场岗位需求精准人才培养定位,校企双方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制定;邀请高校和企业各级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论证会,并确定以“智能+”作为学校所有专业发展的核心,重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业水平,定制三大发展方向:1、学习态度端正,理论知识扎实,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这类学生可以参加高职考,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以发展高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技师院校继续深造。3、其余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实习。这样的分层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如图2。
3.2 校企共同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实训中心
我校以产教融合为专业建设搭建桥梁,将“实训技能+理论教学”相结合,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按照中职学生的能力层级和学习要求,建设包括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基础实训、服务机器人产业实训、服务机器人运维与实施等模块。实训中心具备展示体验、实训教学、产业应用等功能,校企合作中的实训教学都在这里完成。实训中心拥有克鲁泽服务机器人十二台、yanshee机器人51台、机器人拼装套盒51件,满足学习中产品原理、运用与维护等日常教学的需要。
高科技人工智能实训室的落成,有利于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促进学校7大成果的有效落地,为学校多模式人才培养赋能。同时,为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教育,以及其他专业的场室建设提供参考。
3.3 校企共同组建育人师资团队
对于中职院校初建服务机器人专业来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关键。因此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入职标准,严格把控教师笔试、面试的招聘流程,提升专业建设中整体师资水平。另一方面,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不定期开展专家讲座、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优必选公司已有完整的人工智能师资培养体系,因此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学校与优必选共同研讨师资团队建设方案,在专业建设上采用“培养提升现有师资+企业讲师”混编的方式,企业提供专业讲师团队,结合学校现有的师资,提升教学质量,多样化师资来源。学校通过团队建设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教师们可以通过示范教学、专题研讨、项目合作、科研活动等方式促进学校与企业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成果共享,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整体效果。
3.4 校企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国内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大多集中在高校。高校研究比较多的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其它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门针对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设计很少,适用于中职阶段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更是凤毛麟角。我校与优必选公司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结合多方建议,尝试以满足市场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共同开发服务机器人课程体系。学校教师与企业师资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学内容的融合,校内教师教学偏重于理论,而企业教学偏重于实训,授课时将理论知识在实训课中加以实践,而实践得到的结论反过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使得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双方注重教学策略的互助,两者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各有千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双方协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实现优势最大化。服务机器人专业本身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创新思维的运用,推动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渐进,为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赋能。
3.5 校企共同实施精准育人目标
实施“精准育人”首先要求教师及时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每节课前学情分析时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掌握的知识有大致了解。根据不同的学情,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双方教师及时探讨和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研讨,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实施精准育人要求合理安排中职阶段教学课程。高一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专业课主要有人工智能技术原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服务机器人概论等,并且在高一阶段完成1+X技能等级考证,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赋能。在高二阶段以实训课程为主,专业课主要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服务机器人运维与应用(克鲁泽)、智能产品的调试与检修等,高二阶段还需要完成1+X运维中级工考证,让学生在中职阶段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技能,获得更多求职机会。
4 专业建设成效
4.1 为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培育技能型人才赋能
服务机器人专业的建设开启我校智能化专业发展的道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创新实训中心,共同组建育人师资团队、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实施精准育人目标,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安排合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让数智赋能产教融合落地生根。专业建设推动校企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调整教材内容,强化专业技能的要求,采取了“前期重基础,后期强实训,以技能项目带动理论学习,因材选学”的办法,坚持“小班化,小项目”的实训教学原则,形成“教一懂一,學一会一”的常态教学。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推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现讲授式向启发式转化、课堂教学向现场教学转化、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化,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4.2 为服务全校,在其他专业提供AI 赋能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渗透到各行各业。学校服务机器人专业建设不仅可以满足中职机器人专业教学实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各行业培养人才,缓解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紧张的压力,而且还能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培养出具备人工智能背景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例如,学校将服务机器人与旅服专业相结合,开发智能导览、智慧酒店项目,学生兼俱旅服专业、服务机器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的求职道路增添一份保障,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赋能。
4.3 为打造AI创新创业中心,建品牌专业群赋能
根据学校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专业现有基础,通过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学习借鉴其他专业的办学经验,建立专业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专业特色理念。通过初期的建设摸索和经验积累,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得到有效提升,逐步总结专业办学规律,形成专业建设标准,并将时代使命融合到学校教育中,对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特色鲜明的优质品牌专业。通过服务机器人专业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引领,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范式,促进相近专业共同发展,建立品牌专业群。
服务机器人专业建设中着力打造AI创新创业中心,它聚焦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对学生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培养和产业应用案例拆解,使之可以提供学习方向和创业路径。通过产品研发、创业项目孵化产生社会价值,扩大学校服务机器人专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
[2] 孙云飞,班建民,罗恒,陶重犇.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高教探索,2017.
[3] 张广云,姜建华. 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产教融合、精准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4).
196650170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