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爱霞,黄献丽,姜洪涛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2)01-0034-02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或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慢性传染病总称,在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传染范围广,造成的死亡率虽然不高,但会严重降低禽的生产性能,因此应注意防控。本文通过某地区例行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病例分析,对本病的治疗措施进行了总结。
1 案例
近日,我处接到威海市某乡镇商品蛋鸡养殖户送来的两只活鸡,鸡的体况较差,相较于正常日龄的鸡群明显偏瘦,精神较为萎靡。通过与该养殖场场长沟通得知,该养鸡场主要养殖商品蛋鸡,目前共饲养有2万余只,绝大多数都已开产,但近期突然有部分鸡陆续出现死亡,死鸡体况较为消瘦,与送检来的鸡情况类似。经过实验室剖检发现,肝脏肿大较明显(图1),脾脏萎缩,心脏周边存在出血点,结合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最终确诊为禽白血病。
2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仅鸡能感染发病。人工接种能使小鸡、珠鸡、火鸡、鸭、鸽、日本鹌鹑、鹧鸪等感染。任何年龄的鸡均可感染,母鸡比公鸡易感,年龄越小易感性越高,死亡率越高,4~10月龄的鸡发病率最高,性成熟后发病率最高。一般呈慢性经过,死亡率为5%~6%。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传播方式主要是经垂直传播。经蛋垂直感染的雏鸡不产生抗体,可长期带毒、排毒,长成母鸡可产带毒蛋,并经粪便排毒。后天接触水平感染的雏鸡,经过病毒血症后可产生抗体,带毒排毒较先天性轻。本病几乎波及所有商品鸡群,鸡群感染后死亡率不高,但生产性能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产蛋率及蛋品质下降较为明显。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此种类型最常见。病鸡无特异性症状,外表只显现全身性衰弱症状,精神沉郁、嗜睡,鸡冠和肉髯苍白、蜷缩,偶见青紫色。食欲不振或废绝,进行性消瘦,全身虚弱。有的腹部胀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和法氏囊。有的下痢,母鸡停止产蛋,病鸡后期不能站立,倒地衰弱而死。内脏肿瘤早有发生,一旦出现症状,往往不久即死亡。
肝、脾和法氏囊肿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肿瘤病灶或结节,主要有结节型、栗粒型、弥漫型或混合型,平滑柔软而有光泽,呈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切面均匀似脂肪样;特别是肿大几倍的肝脏呈大理石样外观、质脆,俗称“大肝病”。另外在肾脏、心脏、肺、性腺、骨髓和肠系膜等器官可见有肿瘤病灶或结节。严重的病例内脏器官因肿瘤广泛扩散互相粘连在一起。
肿瘤组织切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灶形和多中心形,是由大的成淋巴细胞增生聚集而成。肿瘤最初开始于法氏囊细胞的肿瘤性变化,再向肝、脾等组织转移、繁殖、扩散,是属囊依赖性的淋巴细胞性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除去法氏囊可防止本病发生。
3.2 血管瘤
主要发生于某些品系的成年蛋用鸡。剖检可见器官内壁有大小不一的血管瘤。
4 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如鸡发病在16周龄以上、渐进性消瘦、低死亡率、内脏器官发生肿瘤或脚趾处出现血管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实验室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还可采用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诊断。要注意与内脏型马立克氏病相鉴别,见表1。
5 防治措施
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是通過种蛋垂直传递给下一代,因此引种前除要关注种鸡场的规模和管理情况外,还要把禽白血病的检疫结果作为引种的条件之一,才可放心购买该场的种蛋以及鸡苗。如有条件,引种后还可另行委托权威机构进行实验室白血病诊断。
禽白血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养殖场平时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工作,但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是建立鸡群的检疫制度,每隔1~3个月检疫1次;对于雏鸡群一旦发现本病时最好是全群淘汰,彻底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对于母鸡群在淘汰病鸡和带毒蛋之后,采取完全隔离饲养管理,用血清学方法对鸡群及其蛋、后代雏鸡进行定期监测带毒和排毒情况,逐步淘汰排毒鸡和带毒蛋,尽快净化本病,培育出SPF鸡群。
对于血管瘤病例可采取烧烙止血的方法,可维持产蛋。
305150190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