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芳
当代教育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重要转变,那就是从教师中心,回到儿童,凸显儿童中心。关键问题是我们何以回到儿童?
让我们回到卢梭。爱弥儿的教育方式是个人性的、个别性的,体现的是家庭式教育的需要。《爱弥儿》中展现出来的是自然教育的理想国,其意义在于它是一种镜像,也即康德所言事物的完善性。但在实践中,我们决不可照搬:从时间上来分析,当下的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从空间上来分析,卢梭把个体成人的初始性空间置换到自然场域,脱离了家庭,而家庭乃是个体成人的根基,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脱离家庭,个体成人无从谈起。爱弥儿的成长体现的是以个体理智发展为中心、设计型的教育路径。
卢梭提示我们,教育者一定要理解儿童的发展轨迹并寻求贴近这种轨迹的教育方式。作为一个具有浪漫特质的人,卢梭不关心理想能否实现,而关心自己是否把理想图景表达清楚。爱弥儿的教育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它脱离了现实的生存空间,体现了当时法国思想家的特质——在观念的世界中构造现实。与之相比,洛克的教育思想则更多地从实际教育情境出发。洛克不把儿童理想化,避免让任性成为一种习惯。
与杜威相比,洛克谈民主,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即民主个性的发展。杜威谈民主,则立足于人与人的联合,实质上是立足于社会,即民主社会的建构。杜威的儿童中心,其实质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其根本着眼点是社会的改进,彰显着一种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之间的张力。
儿童中心,并非儿童任性。任性会让儿童成长趋于自我迷失,教育真正的中心是儿童发展。这意味着教育不是简单地顺应儿童,顺应儿童现实的个性需要,而是顺应儿童发展,也即顺应儿童发展中的客观需要。这意味着教育需要经验,需要研究,由此而寻求恰切地进入儿童世界的通道。
海德格尔在《林中路》的导言里写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作林中路。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作在林中路上。”道路即顯现。路是一步步显现出来的。儿童成长的客观性显现在我们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之中。教育作为艺术,其意涵就是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在和儿童在一起的过程中找寻儿童成长的方向与道路,而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面对事物,我们不能简单地彰显个人的理智能力,而要真真切切地进入其中,形成与事物的内在交流,彰显事物的理性。当然,这里说的并非是“迎合”,而是实实在在地理解事物,理解事物的内在合理性,进而引导这种合理性。通常,我们很容易以主观臆断的姿态凌驾于事物之上,而忽视事物本身。这意味着教育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自我教育。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