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忠奎 吴林静
因为地处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理单元的交会点,张家口坐拥绿色的风与白色的雪。
张家口的风很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虽是当地人的调侃,却道出了风力资源充裕的现实。因为优质的风能与太阳能,张家口建起了华北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这次北京冬奥会场馆能够实现绿色电力全覆盖,也正是因为有张家口清洁能源源源不断的供给。外交部发言人介绍:“(张家口)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
另一个特点是雪厚。张家口的积雪期,会从11月上旬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上旬,长达140余天,降雪早、积雪厚、雪期长,为滑雪运动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所以,当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一时间,河北省内GDP排名倒数的张家口,与张家界、张家港傻傻分不清的张家口,突然变成了“国际张”。
背靠京津冀超1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以及全国逐渐风行的冰雪运动,基础条件上佳的张家口,迎来“冬奥红利”,端起了“雪饭碗”。
大年初四,北京冬奥会开幕,张家口承办了除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雪车、雪橇和高山滑雪大项之外的所有竞赛——苏翊鸣、谷爱凌都在这里拿到了金牌。
“前望京师,后控沙漠,左抱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
这是《明统志》中对于曾经的“旱码头”张家口的描述。不过,在外界印象中,如今的张家口,在长城沿线众多城市中并不起眼。延续了河北经济发展向北趋缓的趋势,张家口的GDP常年在全省“尾巴”上徘徊,并没有太多存在感。
时间回到2015年,张家口还在经历转型阵痛——2010-2015年,矿山、钢铁、化工、水泥四大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下降12.9%,但仍高达36%。转型困難,环保趋严,张家口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坦言:“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5项主要经济指标没能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
幸运的是,当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奥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张家口也从一个四线小城,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张”,在冬奥会光环下,承接资源溢出也有了更多底气。
“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冬奥以前,人们只知道湖南的张家界,却不知道河北的张家口,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张家口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种被幸福“砸”中的感觉至今清晰可感。
冬奥会筹办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张家口离北京“更近”了。2019年,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两地时间距离从3小时7分钟缩短至47分钟,张家口正式跻身“北京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承接北京资源外溢的桥头堡。
从19 09年的京张铁路到2019年的京张高铁,前者送来了大型工业,后者送来了接通世界的要素资源。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表示,北京至张家口已经形成综合交通与运输网络,融合高铁、城际铁路和地铁等,覆盖了北京冬奥会所有赛区,极具示范性意义。
这不仅使得张家口游客和旅游收入迅速增长,也使得冬奥会的溢出效应加速释放。2022年北京冬奥会产生的109枚金牌,其中51枚落在张家口赛区,更具体地说是崇礼——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贫困区,云集世界各地的顶级运动员,吸引着来自世界的目光。
过去“冰天雪地刮大风”的困扰,正悄然转化成为独特的发展资源——冬天的时间长于同纬度的城市,对于发展冰雪运动十分有利。
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银山”,这被当地媒体称为“冷资源”。其中,主要的场馆集中地——张家口崇礼区还被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包括“雪如意”“冰玉环”在内,崇礼滑雪场达到七家。最高峰时,这七大滑雪场每天要接待2.7万人,成为国内高端滑雪聚集区之一。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张家口目前已建成室内滑冰馆20座,可开展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等项目的比赛和训练;越野滑雪场6个,群众娱乐雪场31个,可开展各项冰雪娱乐活动。
建设这些冰雪设施,张家口可投入了不少。崇礼区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9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6.4亿元(其中奥运资金12.9亿元),收到转移支付资金23.4亿元,其中争取奥运资金12.9亿元。2022年预算,为“推动冬奥氛围升温”还预留了1050万元。
为了与“国际张”的名号相匹配,张家口近几年还在努力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建设品质不高的短板。
成功申奥后第二年,时任崇礼区住建局局长曾坦言,“崇礼的知名度和城市面貌已有较大改观,但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等基本条件仍在起步阶段,在思想观念、产业层次等诸多方面与国际化水平的奥运城市标准仍有很大差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张家口的城市面貌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变化最大的,还是当地人。张家口一入冬,不少当地上点儿岁数的妇女就去雪场当服务员,男人当保安、学造雪,年轻人则大多去学滑雪、当教练。有统计显示,现在崇礼滑雪教练中本地人约占40%,一名水平中等偏上的滑雪教练一个雪季的收入,相当于农户在一个蔬菜大棚里耕耘一年彩椒。
冰雪产业红火,带动餐饮、旅店、滑雪等配套服务产业迅速升温。据张家口市副市长、冬奥办副主任刘海峰介绍,在崇礼,每5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超3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端起了“雪饭碗”。
冬奥会是河北的“三件大事”之一,这轮冰雪经济所带来的发展势能加速释放。据测算,北京冬奥会给张家口带来40万个就业岗位,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从2月4日到2月20日,冬奥会会期也就16天。闭幕之后,张家口的“雪饭碗”会不会凉?
刘海峰介绍,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已经把2022年确定为“奥运经济推进年”,计划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影响力的会展论坛活动,努力把崇礼打造成为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高端会议会展中心,同时积极开展全季旅游,努力把奥运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立足服务冬奥会之外,张家口需要考虑更长远的未来。曾有人建议,崇礼、张家口应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品牌定位和营销,比如面向热带、亚热带地区开发冰雪运动旅游市场,走向南方,走出国门。
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首批12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河北2个,东北三省4个,新疆2个,北京、内蒙古、四川、陕西各1个,张家口崇礼仅是其中之一。冰雪经济想要长久下去,张家口需要思考如何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冰雪爱好者形成吸引力。
好在,全国冰雪产业有方兴未艾之势。冬奥会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全国12个省份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30%以上。
2021年“双11”销售数据显示,雪服、雪板、滑雪镜、冰雪旅游等冰雪品类,在电商平台上的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滑雪服成交额同比增长270%,滑雪单板订单量同比增长590%,滑雪镜订单量同比增长300%,滑雪品类自营订单量同比增长23倍。
再回到崇礼。“冬奥会举办地之一”,仅这一个标签就为它带来不少流量。从2015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到2019年雪季,崇礼游客数量从127.2万人次增长到442万人次,雪票销售翻番,旅游收入从5.1亿元上升至33.3億元,游客人均消费从401元增长到750元。
这便是举办一届冬奥会能收获的“遗产”——有高铁、场馆这类基础设施,有“冰墩墩”这种文化记忆,还有全民参与运动的体育氛围,这种氛围将成为崇礼以及张家口“冰雪经济”持续下去的支撑力量。
(感谢“城市进化论”支持)
398650058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