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荣 董雪
2021年12月20日,上海浦东新区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内名为“申园”的中式园林( 方喆/ 摄)
黄浦江东岸,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上海“黄金地段”,如今绘出绿色生态画卷——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揭开面纱,其北区正式开园。
滨江地段,绝版地块,有人估测,市场价值至少1000亿元。不搞商业开发,拿来建设公园,背后有何深意?
“世博后滩本来被视作‘第二个陆家嘴。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规划,对标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决定在上海建设一座世界一流公园。”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园绿地处处长许东新一语道破其中的取舍之道:上海需要高楼大厦和万商云集,也需要公园绿地和蓝天白云。
一般的基础设施从建成之日就开始折旧,而公园绿地不但不会折旧,还会继续生长、不断增值,成为城市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
2021年12月31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首日,阳光和煦,游人如织。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市民游客早早来到入口等候,迫不及待一睹这个可望江、宜赏湖、能爬“山”的“超级宝藏地”。
时光印记大道上,“吉祥物”海宝坐落在绿地中,不远处的俄罗斯馆、法国馆作为世博会保留场馆与之呼应相望,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园林深处,精致的江南文化“园中园”申园山环水抱、古香古色;向南眺望,还有备受瞩目的双子山正拔节“生长”……
“2010年持续了183天的上海世博会精彩难忘,那之后我们一直期待着这片区域的后续规划。”开园当日,家住浦西的魏先生特地带着家人来到这里重温世博记忆,“在世博会址上建一座生态公园,将更好地演绎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世博文化公园既是一个民生项目,也是一个生态项目,更是一个发展项目,是一个市民好去处。”上海市市长龚正2021年年初表示,世博文化公园的局部开放是2021年的重要期待。
据悉,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位于浦东滨江核心地区,西北部毗邻黄浦江,东至卢浦大桥—长清北路,南至通耀路—龙滨路,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定位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公园。
公园绿地,是一种独特的基础设施。一般的基础设施从建成之日就开始折旧,而公园绿地不但不会折旧,还会继续生长、不断增值,成为城市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
据许东新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世博会会址区域的后续利用在不同方案间进行了多轮磨合。最终瞄准“生态之城”,立足后滩凸岸(即世博会C片区所在地)的稀缺位置,提出了建设“世博文化公园”的创举。
2017年9月,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开始建设。结合已建成的后滩湿地公园,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对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和俄罗斯馆等4个保留场馆进行改造,同时新建世博花园、申园、双子山、上海温室、世界花艺园、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等主题园区。到2024年全园开放时,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为开放型城市中心公园,此次率先开放的是公园北区,其中申园、狗GO乐园、公园P2停车场、狗GO乐园专属停车场均实行预约制,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公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提前预约。”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毅说。
据介绍,世博文化公园主体建设完工要到2023年底,南区目前还在抓紧建设当中,考虑到让老百姓尽快享受到建设成果,增添绿色获得感,公园北区率先开放。
近日,本刊记者来到上海世博公园北区探访,这里占地约85公顷,由舞动广场、静谧森林、时光印记大道、世博花园、音乐之林、中心湖、后滩滨江、申园等多个片区和景点组成。
其中,舞动广场位于公园东入口,广场以中国古典园林月洞门为设计线索,用“框景”手法把桥、水、洞、门巧妙结合,空中鸟瞰,演绎“别有洞天”。置身广场之中,東侧为城市界面,交通汇聚,高楼林立,西侧为公园界面,静谧森林,春花秋色,颇有从城市转身回归自然之意境。
静谧森林如同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位于公园东北部,拥有约16公顷的公园最大面积生态涵养林。它将城市喧嚣隔绝于外,形成公园绿色屏障,是体验自然生态、静赏秋叶斑斓的好去处。
总长400多米的时光印记大道讲述了公园的“前世今生”。从东至西,依次分为上钢三厂所在的钢铁工业时期、世博会时期、世博文化公园时期。当年上钢三厂自制的28根钢铁树干、活泼可爱的海宝、世博场馆的主题标语、“圆梦”雕塑……让人感觉坐上了“时光穿梭机”。
核心景区更有堪称“春花博览会”的世博花园,依托上海世博会四个保留场馆,以长约1000米的樱花环道串起精致花园、海棠花甸等观景特色,集中呈现各类春花植物。
北区美不胜收,但由于规划时是南北区整体考虑,率先局部开放也给运营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按照整体规划,停车、餐饮、配套机电等服务设施更多地布局在了南区。所以北区先开放,市民游客可能会感到不便,我们积极做好服务,包括设置临时餐饮点等。”孙毅说。
“听说黄浦江边建了座江南园林了,我们非常期待。”“主要是为了看申园,预约要靠‘抢的,非常火爆!”……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古色古香的申园犹如世博文化公园内的一颗璀璨明珠,很多市民游客专程为申园而来。
说到上海的古园林,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浦西的豫园。这座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的明代园林,已成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地标,也是很多外地游客导上海的“打卡地”。相比之下,人们谈起浦东,就会想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采用传统工艺营造出来的申园,无疑给现代化气息十足的浦东增添了古典韵味。
据介绍,申园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中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中园,总占地达5公顷,园内掇山理水、筑房建桥,总体规划形成北山、南水、东园、西苑的空间布局,山环水抱之中的建筑群落呈现明清时期江南传统园林风格。
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是申园最有名的八景,集中体现着申园之韵味。
如果自西门入园,可见水面横以石梁桥,桥边及藕香榭周边湖面遍植荷花,水下有鱼嬉戏荷叶间,观鱼赏荷,如画中行,这便是八景中的“荷风鱼乐”。如果自南门入园,山坡上有座六角亭翼然独立,亭旁松树成林,林下满铺各类杜鹃近40种,高低错落并有登山道迂回曲折,春天盛花季节可漫步于杜鹃坡中,此为“醉红映霞”。杜鹃坡后的莲池中有“松石泉流”,假山叠瀑,山顶有枕瀑亭坐于水面之上,山下假山有洞,为云间洞天。
走到玉兰馆门口临近的水岸边,遒劲的古树与石矶码头、平静湖面相互呼应,傍晚时分云霞倒映,“古柯晚渡”跃然眼前。步入玉兰馆建筑群内,第一进院落植玉兰、桂花,第二进院落可见粉墙梅花,即“玉堂春满”。玉兰馆第二进院落之后,便是清音馆和牡丹亭,每当有曲艺表演时,清音馆水殿风来,余音绕梁,对岸牡丹盛开,是谓“曲韵天香”。
1月1日,上海全新生态地标世博文化公园在新年元旦开放,市民感受大自然和人文建筑交融的和谐美景,享受健身休闲游园乐趣
另外两景藏于山湖。“秋江落照”,要来到申园北山最高点“一览亭”,亭内北望可见黄浦江,南望可见园内湖面及中心湖,秋季日落时分是亭内赏景的最佳时间。而“烟雨蓬莱”则在丹枫湖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一池三山,湖边楼名“烟雨楼”,是江南特色风景“杏花春雨”的写照,登楼远眺,湖畔秋叶风景尽收眼底。
“浦西有个豫园,我们希望在浦东也打造一个江南文化特色的精致园林,创一代沪上新名园。”孙毅说。
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人均公共绿地只有0.132平方米,勉强能放下“一双鞋”。经过各方努力,后来陆续扩大到“一页报”“一张床”。到2019年这一指标上升到8.2平方米,即“一间房”的面积。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全市公园数量要从“十三五”末的400余座增加到10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
让自然与人文结合,绿色基底与多彩文化辉映,这就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与绿地面积的增加相得益彰,上海公园的文化内涵也在同步提升。“主题+”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一大特点。“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应该说是最综合的,有马术、文化、歌剧、温室等,在公园当中特色非常鲜明。”许东新说。
本刊记者注意到,公园西北部,毗邻大歌剧院,有一片面积约8公顷的音乐之林。这里是公园主要的户外文化演出场地,以露天剧场舞台为原点,由南向北呈扇形展开。剧场依山面湖而立,舞台悬于湖面,上海温室、十一孔桥和双子山成为观演背景,可容纳约8000人。
“剧场被近百棵银杏包围,每逢秋季,金色落叶伴随舞台音符,谱写出一曲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金色旋律。”孙毅说。
不仅如此,公园还在城市滨江绿地中营造出一块人、动物和自然和谐共存、趣味盎然的活动空间“狗GO乐园”。狗GO乐园位于后滩滨江L6码头和芦荻台间滨江区域,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狗狗运动、社交和宠主休闲活动的场地。内部设置人宠互动区、狗狗运动区和休闲漫步区,同时设有狗狗便桶、冲洗区、饮水点等配套设施。
上海市绿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重点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启动公园主题功能拓展专项行动,用“主题+”等方式提升公园内涵。
“为丰富游园体验,我们结合新年喜气洋洋的氛围需求,正在举办一系列特色开园活动。”孙毅告诉本刊记者,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策划了申园盆景赏石展、申园宫灯展、葡香花市、反季节郁金香展示等活动,努力营造让市民游客看一眼就喜欢、越细品越有味道的公园意境。
让自然与人文结合,绿色基底与多彩文化辉映,这就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獨特魅力。
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要打造更多城市新空间,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全力做好公园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空间,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使绿色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