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力的策略探究

2022-03-17 00:56李军虎
新闻爱好者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播力融媒体时代高校

李军虎

【摘要】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将呈现出传播资源整合化、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关系平等化、传播效果实践化的基本趋势。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仍然面临媒体融合理念滞后、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硬件设施相对匮乏、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依托媒体融合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力,已成为巩固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舆论阵地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力;高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新时代抢占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使其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使命。话语传播力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的基本条件,可以说谁先占有了话语传播优势,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优势。当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信息传播时代早已远去。媒体融合作为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的一场媒体革命,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媒体自身的生态结构,而且必将成为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形态的最大变量和提升话语传播力的催化剂。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基本趋势

(一)传播資源整合化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2]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将会以全面赢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优势为目标,在媒体融合理念指引下逐步形成校内传统媒体(思政课堂、校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师生党课、第二实践课堂等)与新媒体(大学新媒体中心包括“两微一网”、学习强国等)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合而为一的媒体传播状态,并积极有效整合全社会多种媒体资源优势,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立体式全覆盖融媒体话语传播新格局。另外,融媒体也会使各个媒体内部要素打破各自边界,围绕传播目标进行优化重组。比如,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媒体传播创新就可圈可点,“在线课程”“慕课”“翻转课堂”“课堂派”“虚拟体验课堂”等新媒体形式令人赏心悦目。

(二)传播方式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堪称“网络土著居民”,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其进行信息互动、知识获取、资讯搜索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鉴于此,我国多数高校大胆尝试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新方式,积极组建新媒体中心,微博、微信、微视、网站、客户端集群等融媒体矩阵已初见成效。例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我国各个高校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全面高效地向广大师生贯彻落实党中央抗击疫情的决策部署,及时公布学校各项疫情防控举措和服务广大师生的网络优质学习资源。不仅增强了广大师生“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而且激发了他们“爱党爱国、勇于担当、众志成城”的赤子之心。

(三)传播关系平等化

新媒体主导下的媒体融合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多来源平等化传播,切实促成了高校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官方媒体与自媒体等多个话语传播主体间的多维度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彻底打破了原来思政课教师、官方媒体等仅充当权威信息发布者身份的状况。这种全新的变革,一方面会使马克思主义话语通过在各种场域中与多种社会思潮的交锋和斗争,更加彰显真理的力量;另一方面会让各个话语主体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更加谦虚谨慎、自勉自省,在互为激励和深入细致的学习交流环境中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更好地履职尽责,力求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四)传播效果实践化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实践效果是话语传播力最显著的标志。马克思说:没有内容的形式是毫无意义的形式。从根本意义上说,融媒体仍然属于话语传播形式与媒介的范畴,其价值功能的发挥取决于高校师生能否通过丰富多彩的融媒体平台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话语的系统理解和充分认同,逐步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勇于敢于善于同各种“非马”“反马”的错误社会思潮作坚决斗争,切实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要力戒形式主义,坚决避免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庸俗化”传播,切忌一味追求融媒体传播形式的创新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内涵与精髓,努力实现传播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另外,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融媒体创新还需要坚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效果为检验原则,不断与时俱进。

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融媒体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传播主体层面:理念滞后、能力不足

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者存在融媒体理念和能力滞后的问题,表现为意识不到“融”、不愿“融”、不会“融”、不能“融”。一是一些话语传播者仍然没有认识到融媒体互联网场域中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对舆论斗争警惕性不足,责任意识不强。二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融媒体时代,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党的理论宣传者墨守成规、固执己见,拒斥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应用。三是一些话语传播主体虽然掌握了新媒体传播的技术要领,但没有真正领悟融媒体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点,从而过于注重传播形式的新颖,致使学生感觉思政课走马观花、热闹非凡,却收获寥寥。四是一些话语传播者虽然内心对融媒体充满兴趣,但由于知识结构、年龄因素等原因致使其新媒体技术匮乏,对于“融”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基础设施层面:整体不足、结构失衡

在5G、AI、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融媒体传播需要强大而持续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撑。比如四川大学从2012年启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先后投入了2亿元,全面推进“教室革命”,打造了7种类型的智慧教室400多间,超过教室总数的80%。然而,从全国高校融媒体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四川大学虽属潮流,却不是主流。当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融媒体基础设施匮乏,特别是非“双一流”院校和西部地区高校矛盾尤为凸显,呈现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譬如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没有一所高校彻底完成融媒体硬件设施配套建设,“VR思政教育实训室”也只有一所高校初步付诸实践,结构性差距令人担忧。另外,从学生个体差异来看,也存在一些大学生因经济条件较差而面临智能设备品质不足以支持融媒体传播的现实问题。

(三)舆论环境层面:全球一网、内外“倒逼”

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早已全球一网、无所不见、无所不知,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融媒体创新正面临内外“倒逼”的现实挑战。从外在因素来看,青年大学生历来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可以说,互联网这个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从内在因素看,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一些当代大学生存在独立自主意识和理性辨识能力不足的问题,因而极易被网络和现实中的各种错误思想所误导。

(四)体制机制层面:管控有余、激励不足

当前,高校融媒体话语传播的管理体制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高校融媒体管理制度僵化,缺乏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形“融”而实“不融”,致使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各种媒体依然自说自话,极大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话语的传播力和思想引领力。二是新媒体管理机制过于注重管控而疏于引导,有悖于融媒体传播的特征和规律。比如:一些高校面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表的“不当言论”,往往采取“简单删除”或“直接指责”的网络舆论管理机制。事实上,互联网环境下,每一个话语传播主体特别是大学生希望借助新媒体传播观点、主张权利,甚至发泄情绪、表达不满,这尽在情理之中,如此生硬地处置网络舆情,后果可想而知。三是融媒体创新缺乏制度性激励。表现为对于积极尝试各种融媒体传播创新的思政课教师、宣传思想工作者等没有实质性激励;另外,一些高校宣传部门的融媒体(新媒体)中心一般属于边缘性机构,其职能发挥并不明显。

三、依托媒体融合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力的策略

(一)以融媒体理念为引领,努力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资源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融媒体传播一定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4]。具体而言,一是要切实将融媒体理念贯穿于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革新的全要素和全过程。二是要立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坚持校内校外资源一体化原则,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整体化、精细化、精准化传播。譬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当代价值”的深入传播,既要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也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多种形式、多种媒介为学生展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对学生入脑入心。三是要积极打造平等对话、相互学习、互为借鉴的互动式融媒体话语传播环境和氛围。

(二)以制度和机制完善为保障,加快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融媒体传播规范化和常态化

面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我国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全局、主动作为,努力构建和完善推进融媒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插上融媒体翅膀。一是要加快提升校园融媒体管理机构的战略定位,理顺组织关系,科学界定组织职能,优化管理流程,创建扁平化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尝试组建以校党委主管宣传主要领导为责任人,包括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部)、学生处(学工部)、团委、教师发展中心、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独立运行的融媒体中心,并由其全面负责学校融媒体发展的校内外资源整合和人才、技术支持等具体事宜。二是要坚持“管控、引导、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引导广大师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三是要建立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融媒体传播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融媒体创新的积极性。

(三)以新媒体技术应用为动力,全力打造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融媒体传播体系

一方面,各个高校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既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经济资源,切实加大对“智慧教室”“VR思政教育实训室”、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要利用和发挥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助推校园融媒体发展。另一方面,国家要站在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统筹规划高校融媒体发展事业,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融媒体创新传播,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地区高校和一般类型高校的支持力度,必要时可以尝试建立高校融媒体发展基金,推动西部地区高校和薄弱力量高校融媒体转型。在此基础上,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话语传播内容的精致化、精髓化、优质化、鲜活化为基础,努力建设涵盖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在内的“多层次、多载体的融媒体传播体系”。

(四)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抓手,努力建设高素质马克思主义话语融媒体传播人才队伍

话语传播主体的综合素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融媒体传播效果实现的核心要素。马克思认为,科学思想的传播者要具备包括知识、智慧、思维和风格四种基本素养。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切实提高话语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融媒体知识技能,特别是要娴熟掌握互联网新媒体应用的基本技能,实现融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全面提高话语传播主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危机意识,使其具有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灵活有效应对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智慧。三是要大力培养话语传播主体的融媒体理念和思维,使其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努力“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四是要充分调动广大话语传播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依托融媒体平台打造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风格。

总之,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幕一旦拉开就永远不会止步,它会按照“科技革命—媒体革命—思想革命—生产生活方式革命”的基本轨迹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坚守和壮大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態舆论阵地,就一定要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守正创新,努力锤炼好马克思主义话语融媒体传播的基本功。

[本文为2018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03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7.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2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317.

(作者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3299501908231

猜你喜欢
传播力融媒体时代高校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