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难读懂的经典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剧本中充分运用了悖论这种修辞手法,文章试图从新批评的悖论这个方面对《李尔王》进行解读,一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语言特色方面解读《李尔王》中出现的悖论,并阐明此处出现语言特色悖论的作用;第二部分从人物性格方面解读《李尔王》中出现的悖论,并阐明此处出现人物性格悖论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进行总结。
【关键词】李尔王;悖论;语言特色;人物性格
【作者简介】刘豆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引言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是一部反映英国宫廷冲突和父女情的悲剧。这部戏剧非常冗长难懂,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比较困难,造成阅读困难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莎士比亚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极高的写作才能,所以戏剧语言的表达方式比一般戏剧要难,而且莎士比亚的这部戏剧中有很多隐含意义、隐含线索,需要一遍一遍仔细阅读才能逐渐领悟。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李尔王》才成为经典之作(卞之琳,1989)。
新批评是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于英美文坛的一种文学批评范式。它的理论命题是在文本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重点探索文本的复杂含义、悖论、隐喻等特征。作为文学理论命题和文学批评的范式,新批评理论对文学作品范式特征的分析和概括具有普遍意义。悖论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中的“智”和“愚”,“巧”和“拙”就是两对反义词,在含义上表示相反意思,但在真理层面又是统一的。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从情节、意象、语言、人物性格等多个层面成功运用悖论这一手段,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小说情节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冲突设计,他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17世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下传统封建贵族心理的一系列变化。悖论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在字典中找到“悖论”的字面定义:悖论看着仿佛是自相矛盾的,但仔细思考后又可以发现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和谐统一的。事实证明,悖论表达了矛盾的含义,但它不是直接表达,而是侧面攻击的隐含表达。本文试从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两方面的悖论进行解读并指出悖论在这两方面的作用。
一、语言特色中的悖论效果
语言层面的悖论,通过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对白,通过看似矛盾的言语表达,让读者产生思考,发现字面意思下的深层含义,从而觉得此处冲突变得和谐了起来。而这种深层含义不是自动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而是通过矛盾的语言让读者主动思考,从而探讨出深层含义的。这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审美的主动性,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悖论是一种修辞,隐藏的真相需要读者积极思考、想象和捕捉。
1.解读《李尔王》中语言悖论。悖论的一个特点是将不一致的矛盾汇集在一起,并将矛盾的两个方面融为一体。在这部剧中,当科迪莉亚被父亲训斥而没有嫁妆时,法国国王坚定地选择了她,并说出了这样的话:“最美丽的科迪莉亚!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人抛弃,所以是最可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受我的怜爱。我现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攥在我的手里;人弃我取是法理上所许可的(第一幕,第一场)。”在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贫穷”和“富有”“被抛弃”和“最可贵”“遭人轻视”和“蒙受怜爱”“弃”和“取”都是反义词,这些反义词在逻辑和常识上存在矛盾,因此也吸引着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他们带入一个深度思考的语境中。
这一幕,科迪莉亚宁可被剥夺权利,也不愿夸大她对父亲的感情,或者使用委婉语来平息父亲的愤怒。她对诚意的坚持被法国国王看到了,所以法国国王说了这段话。在这一段中,法国国王使用了三对逻辑与常识相冲突的反义词,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它让读者进入阅读过程的语境,开始深入思考,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科迪莉亚富有是因为她真诚善良的性格,而贫穷则是指没有土地和嫁妆陪伴;科迪莉亚被抛弃是因为她没有奉承国王的父親,所以遭到了父亲的遗弃;而她真实善良美丽的性格而被法国选中,得到法国国王的怜爱;科迪莉亚因诚实而被父亲鄙视和抛弃,却因对精神品格的坚持而受到法国国王的爱惜和看重。短短的四对相互矛盾的反义词,可以给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让读者积极探索更深层的含义,增加读者的主动性,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段话也充分说明了法国选择科迪莉亚的理由,以及对国王决定的不满。
2.语言特色悖论的作用。面对说真话的科迪莉亚,李尔王因为愤怒既剥夺了她的土地也抛弃了她,但是法国国王却看到了科迪莉亚的珍贵品质,并娶她为妻。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下也反映了李尔王和法国国王的不同价值观,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也会因此产生思考。在这一幕中,法国国王用了几对反义词来表达他对李尔王决定的不满。我们在这个层面描述的悖论被应用于故事的具体语言特色。莎士比亚创造的矛盾意义更适合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矛盾。同时,这个悖论刺激、调动、激发想象力,唤起同理心和愤怒等情绪和反应。
这种语境的“压缩”可以让读者进行有意义的反思,使读者沉浸在文字和体验的语境中,思考和感知表面下的意义世界。在法兰西国王对科迪莉亚人性之美和人性善良的强烈感悟中,读者体会到李尔王由于长期独裁统治所导致的昏聩与科迪莉亚善良理性之美的强烈反差,读者会对科迪莉亚产生同情心理,也会对李尔王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所以在阅读戏剧的时候读者的感情也不知不觉融入进去了。
二、人物性格中的悖论效果
在《李尔王》这部戏剧中的描写中,李尔王可以称作是戏剧里经历和感受最深刻的人物。当李尔王还是国王的时候,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却被这种权利所带来的阿谀奉承蒙蔽了双眼,看不清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真面目,反而去责怪善良理性的小女儿。一旦他的土地被大女儿和二女儿分割完成,他没有了利用价值,就被无情抛弃,沦为乞丐,直到疯掉、死掉。他在这种由天堂掉落到地狱的处境中,体验到了失去权力带来的残酷。李尔王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重新思考周围的人和事,重新思考这个世界。但是直到李尔王变疯之前,他才想明白这一切,才看清楚周围的人和世界,而只有在糊涂时才能清醒也成了这部戏剧最大的悖论。
1.解讀《李尔王》中人物性格悖论。 在这部戏剧中,疯狂的李尔王和盲目的格罗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剧中由两个明显的人物性格悖论,一个是李尔王,他在变疯和糊涂时才明白了真相,另一个是格罗斯在失明后才看清真相、认识到人生的真理。李尔王是拼命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格罗斯在知道真理和生命的真相后,他是盲目的。如原文所述,“我无路可走,所以眼睛对我没用;但当我拥有光明的时候,反而会跌倒。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不在意,反而失去后才开始知道要珍惜(第四幕,第三场)。”在经历灾难的最顶点,也就是在暴风雨的场景和疯狂的时刻,李尔在穷人的照顾下达到了清醒境界的最高点。他说:“不幸的人们衣不蔽体,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忍受这样无情的风暴。你们的头上没有瓦片来遮盖你的身体。你们的肚子又饿又响,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这样的寒冷气候你们怎么受得了啊?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安享和平的人们,睁开眼睛,走出去,去看看穷人们所承受的苦难。给他们一些你享受不到的祝福,让上帝知道你不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在经历了精神炼狱之后,李尔王终于获得了新生。他又变成了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他的死不是悲剧,而是胜利。经历了大自然的风暴和心灵的风暴,李尔王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从霸道的国王到乞丐和疯子,他终于学会了忍耐、爱心和慈悲。 收获了人生的智慧。在轮回的过程中,悖论被深深地暴露了——他清醒的时候就像一个疯子;当他的头脑开始混乱时,他却明白了真相。他从一个倔强、狂妄、任性的暴君,变成了一个对世上所有受苦受难的人都极为同情的老人。他指责社会并呼吁正义,他的疯狂充满了深刻的真相。
2.人物性格悖论的作用。剧中人物性格产生的巨大反差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激起兴趣,引领着读者进行思考,使剧中人物和读者建立连接,让剧中故事和读者的现实生活相呼应。在人物性格层面的悖论,在文章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词语空间,从本质上展现了人性选择和人性价值是冲突和矛盾的,最大限度地让读者自己代入故事中。在莎士比亚塑造的戏剧世界与读者的真实生活世界的对比中,读者可以由此感受人性的复杂性,也能感受到世界的悖论存在,从而在冲突和矛盾中追求存在的意义、选择和价值。在剧中李尔王只有在变疯的时候才能看清大女儿和二女儿的阴谋和穷人的痛苦,李尔王这种巨大的人物性格的悖论,除了在剧中是一种讽刺,同时映射现实世界,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讽刺。因为虚拟世界反映的正是现实世界归根结底,悲剧的结果往往是跟主人公的性格密切相关。和李尔王一样,他对名利、自私、虚荣的追求,注定了他的悲剧性后果。他的生活方式和国王身份很容易欺骗他,习惯了奉承、别人的支持和爱戴,并想要更多。李尔王一直生活在他创造的虚假世界中,无法区分忠诚与邪恶,这些人物的形成和个性的表现是悲剧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对人性弱点的反思。
结语
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这两个方面的悖论创造了不确定的词语空间,向读者展示了人物语言和性格之间的冲突、排斥和矛盾。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悖论这种自相矛盾又自然和谐的特点展现了重要的人格思想。文章通过多出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的对比来揭露人性与兽性的矛盾与冲突,攻击兽性,钦佩人性,实现永恒的正义。莎士比亚非常精心地设计了这个悖论,以揭示这样一个主题——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理和天文学也不断有新发现,知识文化的不断进步,人文主义的人文思想开始萌芽,动摇了教会的统治,打破了封建的桎梏。这种人道主义思想认为人可以成神,也可以堕落为兽。一个人介于天使和恶魔之间,具有双重属性,一个人有自由意志来决定他是神还是兽。
参考文献:
[1]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王心宇.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6):75-76.
[4]谢劲秋.李尔王—— 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J].山东外语教学,2003(1):18-21.
[5]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98550118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