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2021年9月3日,江苏南通,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西校区的学生们在操场上练习篮球运球基本动作
2022年2月,中小学新学期即将开始,距离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大幕拉开也已半年。这轮变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文件30条相关意见中,有16条是做“加法”。由此可见,“双减”政策意在让教育返璞归真,要破更要立,“减”是纠偏,“加”才是核心。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学期里,不合规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课后服务由教师主导向“老师+学生”双驱动过渡;教师按需轮岗,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服务属性;父母“依法带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双减”,已初见成效。
日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2022年要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持续打好“双减”工作攻坚落实战,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半年来,社会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日趋理性,學生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体验感、获得感越来越明显;秋季学期期末考试的形式更多元,寒假作业再也不见题海战术;学校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丰富的兴趣社团供学生选择,许多地方的音体美教师变得比语数英教师更忙碌;转成非营利性的校外培训机构拿到新牌照,正在就如何做学校有益补充的道路上求索;“鸡娃”家长反思内卷时光,正在重识亲子关系;各地区各学校都在总结第一阶段实施效果,以寒假修炼内功,迎接提质增效的新学期。许许多多好的变化正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与家庭中发生。
与此同时,教师超负荷运转、课后服务良莠不齐等问题也在考验着“双减”政策的落实;违规培训机构转入地下,“校内减、校外加”等乱象还未彻底终止……通过“双减”重塑教育新生态,仍然任重道远。
下好“双减”工作这盘大棋,一方面是要终结刷题时代,一方面更要开启全新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双减”工作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刚刚过去的半年间,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已有了不少落实“双减”政策的收获与心得。新学期即将开启,有国家的决心,有各方的努力,相信“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