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提质、基础设施的提速、城市形象的提升,是大型体育赛事独有的带动作用。
大年初四,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拉开帷幕。从一滴冰蓝水墨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晶莹的冰雪五环“破冰而出”;从各国代表团的雪花引导牌汇聚成巨大雪花台,到主火炬首次以“微火”形式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次点火创新,整个开幕式用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给全球观众带来简约、浪漫而大气的视觉盛宴,更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对发展、进步的追求。这是属于奥林匹克的时刻,是中国人民自信自豪的时刻,也是“双奥之城”北京的圆梦时刻。
冬奥赛场上各国选手激烈角逐,而场外的另一场竞赛早在6年前已然开启。位于北京首钢办公区的北京冬奧组委主楼里,挂着“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耽误不起”的醒目大字。正是以这样的紧迫感,我们用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奋斗,换来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46亿。
这是一场与困难较量的对垒。冲破新冠疫情的阴霾,顶住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无惧体育政治化的逆流,“中国制造”大显身手,科研人员勇攀高峰,大国工匠精益求精,赛事举办城市居民自信从容、文明好客,写下了圆满的北京冬奥会筹备答卷。
这份答卷,展现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建设的催化效应。大型比赛的举办,离不开城市建设,这既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主办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事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可以说,生态环境的提质、基础设施的提速、城市形象的提升,是大型体育赛事独有的带动作用。
这份答卷,展现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全民体育的激发效应。乘着冬奥“东风”,各地冰雪运动奏响“四季歌”、按下“快进键”,人民群众关心的“去哪儿健身”等难题正在破解,体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份答卷,展现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发展的驱动效应。看经济,体育产业发展能拉动许多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冬奥会筹办带来的发展机遇,让京津冀“冰雪经济”日益升温,拉动了雪场建设、雪具销售、冰雪培训以及餐饮、住宿、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一条龙”提升。从“鸟巢一代”到“冰新一代”,志愿者们完成了一场热血沸腾的青春接力;赛事举办地的市民以诚挚热情的态度,把自己与城市文明最美的一面展示给海内外宾朋。科技成果转化、经济转型升级、文明素质提升……大型体育赛事成就的不只是瞬间的精彩,还有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这份答卷,展现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区域发展经脉的打通效应。近年来,在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强有力牵引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跑出“加速度”,一幅同频共振、同心合力的发展画卷正在铺展: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区域环境联防联治,京张加快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务实合作让崇礼人捧起了家门口的“雪饭碗”、过上了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北京、河北两地三赛区书写了冬奥会筹办与本地发展的两份优异答卷。这正是区域发展与体育事业同频共振的结果。
体育影响之大,在赛事之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在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奥运史中刻印了中国注脚,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中留下点睛之笔。冰雪之约,向世界展开全新的画卷,也在折射着中国城市与未来的“发展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