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梓萱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一向有“三伏”的说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中国传统医学認为,三伏之季,重在养心。伏者,藏也,心藏则静,而“心静自然凉”。“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这是杜甫的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是苏轼的词;“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这是白朴的曲。“心静”并不能改变外界,但宁静的心灵能在燥热里感受得到幽静、凉意,和十里荷花喷涌而来的香气,这样,人自然神清气爽,不会因“三伏天”而萎靡不振。而人若是心浮气躁,稍久,就会心疲神倦,提不起劲儿来。
其实何止是在“三伏天”里如此?面对不适、困难,人都应平心静气,切忌浮躁。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三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总让人回想起不绝于耳的聒噪的蝉鸣、潮湿闷热的空气与大滴大滴的汗珠。面对三伏,我们往往选择缩在家中,依靠空调维持身体上的凉爽,但因炎热而浮躁的心境并未因此平静下来。
中医有“三伏之季,重在养心”的说法,即“心静自然凉”,唯有心静才能在三伏中寻得安宁幽静。人生中的“三伏”亦是如此:每当我们面对高压与困难,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避免,心静则能帮助我们在“三伏”中获得平静,甚或是帮助我们寻得解决之法。
静对人生的“三伏”,需要常怀淡泊之心。“淡泊”二字即为不因外物得失而悲喜。范仲淹被贬,面对政治“三伏天”,他给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回答。也正是因为这一颗淡泊之心,他才能在人生的“三伏”中多次经历贬谪,仍积极面对生活,全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静”,改变的不是外物,而是自身。倘若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不论是多么微小的得失都能动摇你的心境,变得浮躁,疲倦就自然而然了。
静对人生的“三伏”,也要坚守本心。若是将心境比作一架风筝,那么本心就是拴住风筝的锚点。当本心与目标发生改变,心境自然就成了断线的风筝,在人生的狂风中飘摇远去了。袁隆平爷爷几十年来不改本心,一直怀揣他的禾下乘凉梦。也正因如此,即便是在他最艰难的时刻——被周围的人认为是瞎折腾,无人相信的“三伏”里,也未曾放弃,一直走在自己坚定的路上。“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可见,对本心的坚守能对抗外物对心境的动摇。
静对人生的“三伏”,更要有超乎常人的耐力。如果将人生比作马拉松,那最困难最无力的路途就是“三伏”。无论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麦哲伦排除重重困难航行地球,还是邓稼先等先驱隐姓埋名研发原子弹,许多卓越的成就都脱胎于长达数年的坚持,在此期间潜伏着无数“三伏”,耐力即为静对人生中“三伏”的关键。
中医中关于三伏,除了静心养性,还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而“冬病夏治”最好的时间段就在三伏。当你度过人生中的“三伏”时,迎接你的不仅仅是更轻松的阶段,也是许多如“冬病”般自身缺陷的消逝。
就让我们一起静对“三伏”吧!
(指导教师:马青/编辑:关晓星)
评点
文章开头由自然界的“三伏天”的标志性事物引入,由中医理论自然过渡到人生“三伏天”的应对方式。再从三个方向入手聊如何静对人生的“三伏”:淡泊之心、本心和耐力。最后又聊回中医,从“冬病夏治”中体悟到“三伏天”亦是人生新的契机。论据丰富准确,论述有力有层次,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