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汪燕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2)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历史是人们过往所经历的,历史当中蕴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长的基因和密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辅导员要通过本职工作的不懈努力,加强学生“四史”教育,使学生准确把握对待历史的态度,切实提升对待历史的认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无疑对其自身健康成长、增进爱国情怀和思政水平、更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具有重要价值。
近些年来,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涌来,主要表现为:一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个人主义;二是与爱国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三是企图直接替代社会主义的所谓“普世价值论”。随着互联网技术运用的深入推广,种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令人高度重视,其错误引导了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方式,阻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不少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立场开始发生动摇,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信念变得不再坚定。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更加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奋勇开拓。更好地学习“四史”,接受历史教育,有利于青年学子将自身置于一段段历史事件中,体会感悟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明晰我们党我们国家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我们党如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带领人民艰苦创业取得伟大成就。加强“四史”教育,将使学生头脑更清晰,目光更敏锐,视野更开阔,步履更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信心倍增,主动作为,积极奋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更好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四史”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认知不够系统和全面,也不够清晰和深入。大学生因个体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存在不同差异,经历事件的实践经验存在较大不足,对待“四史”教育的态度较为一般,不够热情和积极。在校园中,学生全身心进行“四史”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多数满足于仅仅只是表面上的活动参与,并未沉浸其中,去思考历史事件对自身带来的启迪,也容易肤浅地谈一些感受和感悟。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四史”教育时,把该项活动当成了一项任务,没有将其上升到相应的思政高度,导致教育氛围不够浓厚,教育活动泛泛进行,没有发挥该活动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在进行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多数辅导员运用的教育载体较为单一,不够丰富和多元,往往是在班会课上播放一些相关视频,或者是进行文章的宣读。可想而知,这样的单向灌输推介很难达到令人期待的效果。此外,现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断深入交融,在信息综合传送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对此未能形成清晰判断和准确把握,新媒介运用能力较为欠缺,不能够形成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活泼、思想力感染力强的媒介产品,进而影响“四史”教育的效果。
我们要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大力开展“四史”教育,目的就在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奋斗精神;激励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帮助大学生培养唯物史观、解决思想困惑。而当前大学生“四史”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并未深度融合,思政课授课内容也需要进一步融入和提升。在进行该项活动过程中,多数辅导员将重心放在活动开展和最终总结层面,较少深层次关注活动实施效果如何,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将显著影响最终所采取的各项行动。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近距离接触者,辅导员要充分把握这一重要特征,切实发挥自身角色作用,通过条幅标语、大屏视频、广播音频等多种场合多种形式,不断向学生宣传有关“四史”的知识和讯息。加强对学生思想阵地的方向引导,在所带班级内部形成争相学习“四史”、争做时代新人的浓厚氛围。让情真意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四史”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要充分整合“三全育人”力量,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理论课主阵地重要作用,促使大学生不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去深刻思考感受历史事件蕴涵的精神密码。辅导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有效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载体,创新途径。积极运用微信、微博、QQ、抖音、美篇等新媒介,构建音视频立体传播机制。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抓住集体活动时机,在志愿服务、社团建设等实践活动时,将之与“四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四史”教育当中,回到过往峥嵘岁月里,置身过往事件现场中,去真切体会历史中的人和事,去感受历史的脉动与温度。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至今的艰辛和不易,从中感悟我们党我们国家成功的秘诀之所在,汲取继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增强自身责任感和担当感,进而转化为自身矢志报国的强大动力。因而,在每一次每一场教育活动中,我们都应当明确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四史”当中的某一个历史事件,或是某几位历史人物,或是某一种历史精神。例如,可以选取与青年学子密切相关的五四运动进行学习研讨,使学生明晰青年的家国责任与担当;也可以就长征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进行学习研讨,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精神为何历久弥新,为何要不断传承;或是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指标变动情况进行直观感受,使学生理解我们党的光辉与伟大。要切实让学生紧密围绕相关主题,扎实做好教育活动的前期各项准备,在活动进行时,既可以实地参观,也可以观看视频,也可以展开讨论,或是撰写心得体会。总之,要将多种方式融为一体,力求突出学习主题,提升教育效果。
“四史”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巨大宝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精神养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倍加珍惜,认真学习,有力践行。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紧跟时代,乘势而上,进一步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扎实做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多措并举,使青年学子在“四史”教育中强信心、坚信念、守初心、走正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