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唸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各高职院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利用课程思政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多样化的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的教育教学过程。我院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中,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先通过10门课程试点再全面推广实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本院课程思政建设的试点课程,在学院的指导下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院形成了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该路径将隐性的德育元素贯穿于显性的技能培养中,使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方面互通,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本课程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设于大一第二学期,共3.5个学分,72学时。本课程是基于大一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会计实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18类大小税种的税收法律制度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结合会计初级职业资格技术考试科目之一的经济法基础考纲要求,将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财会法律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分析处理今后在实际财会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操作,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业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模式,其中显性教育体现为思想政治课程,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授课方式为课本学习和教师讲授,从正面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使其情感、意志和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专业类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隐性属性,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隐蔽、间接的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内化为道德行为,实现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采取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合作共赢”的育人形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价值导向,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导向或技能导向的单一授课模式,逐渐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刻板印象的认知,增加了专业课的育人属性,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例,建设该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
首先,该课程中的法律法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培养德法兼修、具有会计专业技能的合格大学生。高职院校为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法制法规教育之下。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完整全面的价值观。通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让学生将内部剖析和外化行为相结合,成为连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桥梁。
其次,实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紧迫性离不开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务舞弊现象。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影响着财务从业者的工作模式。数据获取和传递呈现出便捷性与高效性,财务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之便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高职教育秉承“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的教育理念,在这门课程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激发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又润物细无声地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内化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实现了思想和专业技能统一。
3.1.1 基于会计法律制度的价值引领
从会计起源到会计发展史上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培养学生会计情感,树立“四个自信”。讲授中国古代优秀会计文化如唐朝出现“四柱清册”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从学生阶段树立传承优秀文化意识。通过会计核算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了解会计法规、税法每年都会变化,使学生明白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学会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
3.1.2 基于结算法律制度的价值引领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主要讲解汇票、本票、支票如何正确使用,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会使用不同支付结算方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价值观。结合法律条文的学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精神,促使学生“德法兼修”,明辨是非的职业道德操守。
3.1.3 基于税收法律制度的价值引领
税收法律制度主要学习我国现行大大小小18类税种,该部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通过学习税法制度,从学生时期树立依法纳税、纳税光荣的爱国情怀。在学习主要税种时适当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在讲解企业所得税时,企业的捐赠支出可以在税前进行抵扣,国家鼓励公益行为,激励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公益事业尽力。消费税讲解应税消费品时分析国家设立消费税的目的,让学生明白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恰当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让学生听起来更自然,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合适的思政元素也会让课堂变得更生动,促进师生互动频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春风细雨润无声,课程思政入人心”。
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以小见大”和“嵌入专题”。
3.2.1 “以小见大”式
在讲授课程专业知识点和训练学生技能时,通过小故事、小案例、小现象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唯物辩证法、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渗入李广难封、胡雪岩经商之路等历史经典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与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讲述会计核算时,引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常州农行王东云的典型事迹。她从基层做起,每天勤练点钞技术,将技能钻研得炉火纯青,在点钞技艺上开创了“王东云时代”。让学生明白过硬的技能本领背后凝聚着常人无法想象的钻研、执着和坚持。
3.2.2 “嵌入专题”式
在学习个人所得税时嵌入网络主播偷税逃税的专题,例如在2021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经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主播薇娅涉嫌偷逃税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薇娅进行处罚,其中包括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14亿。对她通过隐匿收入方式偷税但主动补缴的5亿元和主动报告的少缴税款0.31亿元,处0.6倍罚款计3.19亿元。对隐匿收入偷税但未主动补缴的0.27亿元,处4倍罚款计1.09亿元。对薇娅虚构业务类型转换收入性质偷税少缴的1.16亿元,处1倍罚款计1.16亿元。专题设计着重包括偷逃税款手段、影响分析、法律责任、案例启示等内容。通过个税专题学习个人所得税征收法律制度,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学生明白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是公民对国家道德责任的“底线”。
3.3.1 案例讨论式教学
案例辩证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引入案例设置讨论主题,师生之间以平等交流和探讨的方式实现思维的碰撞,教师从学生讨论过程中产生的观念切入思政元素。比如老板过年从公司分红提了一笔钱走,但他又不想交个税,所以要求不从利润分配科目出账,而是先挂在其他应收款老板个人名下,算借公司的。从这个案例中设置出“在老板授意下做假账,会计人员是否承担责任?”让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得出结论并说明原因。之后教师综合学生论述结果,以及在此问题上呈现的价值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违反会计法律制度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引导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处理领导意图与会计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明白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3.2 情景模拟式教学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中的如何填写票据凭证适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让不同学生扮演出票人、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被背书人等角色。用经济业务任务驱动下,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完成凭证的填制和体验用不同票据进行支付结算。在情景模拟下,掌握票据填写规范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学生能深入体会财务岗位需要耐心和细心,树立爱岗敬业、仔细认真的职业精神。
3.3.3 信息化教学
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依赖已经成为常态,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化教学是丰富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现阶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常态,《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目前利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有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智慧职教、长江与课堂、腾讯会议等。教师从课前预习、上课互动、任务布置、考试、资源推送等教学活动都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中完成。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更能适应当代学生移动化、碎片化获取知识方式。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相关专业知识。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扩宽教学专业知识面,深入结合思政教学,从而实现师生互赢。
3.3.4 沉浸式教学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设置8个课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服务公司进行实践。了解不同财务岗位对于专业技能要求,面对面与注册会计师交流,让学生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感。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经过一学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更加丰富,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转变。课堂上愿意积极与老师互动讨论,课前和课后对于不懂的知识点愿意花时间深入研究,更加关心社会热点和时政。教师走访企业了解到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很积极,爱岗敬业、为人处世诚实、职业道德素养高,整体表现积极向上。企业对学生一致评价很高,对于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给予肯定。
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需要长期探索实践,如何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学校仍需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将知识、技能、德育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