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阳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科技部2012年联合开启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0所涉农高校作为首批启动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单位。2013年,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9所高校确定为第二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单位。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按照建设方案的指导精神,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要结合高校具体功能,充分发挥学科、科技和人才的集聚优势,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将学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带动区域农业协同创新与服务的动力源,国家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桥头堡。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以来,在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模式探索、人才培训培养、政策咨询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建立了形式多样、功能多样化的服务基地;因地制宜,创新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促进了科技服务与农业产业、专家团队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决策咨询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联盟,致力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后脱贫时代服务乡村振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高校先后涌现出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模式,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建立的由“1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N个经营主体”,形成的“1+1+N”的“湖州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需要建立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以不同方式与龙头企业、农民、农业中介组织、基地、市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农业科技大学建立在生产一线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小院”。南京农业大学通过专家直接向服务对象开展线下技术推广和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指导的线上线下“双线共推”模式。安徽农业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帮助大别山区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大别山道路”。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各高校也有多种存在形式,如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与学校社会服务处合署,负责学校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工作。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校行政单位,是学校社会服务的管理部门。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校的直属单位,是全校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的组织协调机构,又是具体参与实施单位。与此同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改革创新的产物,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由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不是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校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资源配置力度不足。二是,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在现有的39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只有首批10家高校获得科技部以项目形式给予的一次性经费支持。三是,战略研究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开展了相关工作,形成了成果;但在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智库研究方面做得不够。四是,体制机制改革乏力。多数高校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开展的工作不多,动力不足。
2012年,教育部、科技部批准首批十所高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是唯一一所综合性高校。近年来,浙江大学涉农学科滋养于综合齐全、交叉会聚的学科生态,改变了学科单一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升了学科发展能力,实现了涉农学科的整体性发展,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基础。2017年,学校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构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明确作为学校的直属机构,在涉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推动和支撑服务,真正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对内,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学科综合优势,促进跨学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外,按照学校支撑社会服务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新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同时,作为学校涉农学科的综合展示窗口,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跨学科合作能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和一支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高素质农业推广队伍,支撑和推进学校涉农学科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整合资源,加快队伍建设,探索实施引进研究岗教师薪酬新体系。不断完善教师发展通道和分类评价,初步形成研究为主岗和农业技术推广岗两支队伍协同发展的新体系。
以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创新大楼的物理空间为依托,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展跨学科、跨学部协同攻关,推进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农业设计育种”“数字农业农村”“食物与健康”和“农业战略与乡村规划”等交叉研究中心。同时,根据学校农业社会服务战略布局,在国内重点区域,与地方政府共建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院。依托外设研究院的建设,探索校内外互为支撑的集成化研究队伍。同时,作为新农科建设的新使命、新担当,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可以为高等农林教育的新农科建设提供试验田。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浙江大学通过推进学科交叉、平台建立、人才汇聚,致力于在乡村振兴的政策研究、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创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智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8月,中央文件提出建设“新农科”。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2019年6月,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提出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吹响了我国新农科建设的集结号;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站在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意义、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涉农师生的时代责任,为高质量建设发展新农科指明了方向。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了重点工作。
面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浪潮,推进学科交叉,实践新农科建设宣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可以成为高等农林教育的新农科建设试验田。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也提出了新的需求。高等学校如何发挥学科、科技和人才的集聚优势,深入分析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需求,解放思想,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务,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智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
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职能,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农业技术研创和推广工作,完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考核评估体系,实行准入与退出机制。
明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高校中的定位。作为独立运行实体,要配置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并纳入高校大科研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组织保障,优化架构。作为发挥涉农学科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优势,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重要平台,支持学科做好对外拓展和技术应用推广,扩大社会服务影响力。
(1)学科交叉的公共平台。通过鼓励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凸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科发展的增量,作为新农科建设的试验田。
(2)技术研发与产业服务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中下游,应更加体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功能。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衔接专业院系前沿研究的学科团队,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三支队伍的有机链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破技术研发与产业服务的院系壁垒,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3)强调分类评价。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一支跨学科合作的高水平研发队伍和一支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高素质技术推广队伍。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发展通道以及研究序列、推广序列教师分类评价的独立考核机制。
(4)注重智库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为国家科学决策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国家“三农”工作的重要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