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香 秦 丽
写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笔者近20 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时刻发现问题并把握写作教学问题的核心,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少语文教师一般采取“三步走”的写作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20 分钟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指定读物,并要求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其次,让学生在计划好的时间内写作文,多以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为主;再次,教师简单批阅作文。这样的写作教学方式仅仅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作文的应试能力,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很多学生的“灵性”在这样的机械循环过程中被渐渐消磨掉了。
其二,学生写作兴趣不高,文章缺少个性和感情色彩。当下,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过于注重作文格式、形式与好词好句,却疏于真情实感”的现象,学生作文内容趋于相似。对写作而言,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写出来的文章无法自然地表情达意。教师批改作文时,面对千篇一律的作品,也难免产生倦怠情绪,往往不能从小学生的视角细看细品,便象征性地写上几句格式化的评语,疲惫应付。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小学生个体的写作素养差异较大,“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期待能够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写作互动关系”。如果教师高高在上,不善于进行写作评价与反馈,师生间缺少写作评价的平等对话,学生同伴之间的写作经验与情感认同交流不畅,学生的写作潜能就很难被激发,更谈不上创意与创作了。
其一,社会环境、家庭状况、学校生活的变化。当下的学生自小接触网络,许多学生慢慢养成了疑问探究的惰性和知识检索的依赖性,当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捷径是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并不同程度地摘抄。此外,校园生活的相对单调和枯燥,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缺少阅读与写作的环境和氛围,多因素叠加导致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储备基础薄弱,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内容单薄、情感枯竭。
其二,教师写作教学方法落后。
第一,写作教学方式单一化。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最为深刻。例如,笔者在查阅学生的阅读笔记时,发现他们的笔记内容单一且基本相同,原因是笔者曾在指定阅读书目的时候举了某一篇文章作为例子。窥斑见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创新,宽容学生写作创意的“天马行空”,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素材、题材风格的自主选择权。
第二,写作教学指导原则的“普适化”。小学作文教学,题目选取、写前指导、构思写作、批改讲评是四个重要步骤。通常教师选取的作文题目都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以教学计划要求为主。教师选取作文题目很少充分考虑、参照学生的学情,而是主要考虑应试的需要,试图以固化的技巧“普适化”地解决所有写作问题或难题。在布置作文后学生写作前,教师一般不会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指导乃至个别化指导,不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积累。
第三,作文评价手段的传统化。首先,作文批改不及时,批改方式单一,且很多教师都在一周之后才能批改完作文,消磨了学生急切期待教师评价的热情;其次,多为教师批阅,很少有学生互批互评和教师指点面批;再次,作文评价针对性不强,评语笼统单一;第四,不重视作文点评,不善于通过优秀范文点评、共赏来激发创作兴趣,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缺少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第五,作文教学评价随意性强,忽略过程性评价。
其一,加强教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互改互批,发现同伴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发挥学生写作主体地位作用。
其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热情。
首先,善于引领,发现并积累作文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耐心引导、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和学生共读共赏,最终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喜爱写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日常随笔练习也是学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笔记本里记录自己的成长心得,最终也会反映到作文写作中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感悟力,通过发现生动有趣的事情、事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真实的事情,作文水平才能得以提高。[2]
其次,积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灵感。阅读氛围的营造要抓住学生思维跳跃性强、直观性强、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微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阅读情境,拉近作者、作品与读者以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
再次,洞察学生心理,了解学生所想。针对小学生进取心较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等特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关注文章抒情表达方式、表现力和文章题材内容等。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足球,写作文时喜欢以与足球相关的人和事为素材,表达对足球运动和比赛的情感,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加以引导、辅助、鼓励,满足学生的写作表达欲望。
首先,重视学校和班级文化的建设。通过定期更新班级主题文化墙、举办文化小讲座等形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为学生的文章写作积累素材。
其次,家庭与学校需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例如,开展家长大课堂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间的交流,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热爱生活、健康生活,进而乐于通过写作来表达生活之美,开阔学生写作视野。
其一,注重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心理机能发展的产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调动学生写作热情,使学生乐于动笔。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话题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即将消失的湖泊的口吻,写一封“最后的告白”,紧密联系现实,发人深省,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就使得写作有了想象的翅膀,富有人性化的内涵,而且形式上富有创新性,也体现了当代小学生主观的美好愿望。
其二,重视文章的真实情感,弱化规范化要求。学生写作的基础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样才能使学生葆有写作的持续兴趣和活力。教师评价作文不应过于关注文章的篇章布局、行文格式的表层因素,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让写作回归学生的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文章。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呵护中成长,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美好创作体验,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石,需要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