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茜
近年来,基于践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初中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在教学评价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评”整体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并在初中语文课堂得到广泛的实践与应用,课堂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本文选取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个具体要素——评价用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相关论述。评价用语作为课堂教学中反馈学生表现状况的最直观的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与交流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评价,能够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使其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真正营造“学本课堂”。
“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对课堂上应当发生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最大限度的预见。”[1]作为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无论你对所教班级的班情有多么熟悉,自认为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在预料中,也总会有学生在课堂中带给教师或同学或多或少的惊喜、意外,为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满足学生在心理上渴求得到的“认同”。因此教师预设课堂教学评价用语,就是要发挥评价用语的调控作用,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在课堂上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多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师进行积极平等的对话。语文教师应当预设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文本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出现那些意外,提前针对可能的问题预设不同的评价语言,对课堂教学评价起到“催化剂”和“润滑剂”的作用。
语文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咬定”素养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既满足学生需求又适合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语文专业素养,将语文教学新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评价特色。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中,笔者以课堂观察法观看了窦桂梅、肖培东等名师的公开课视频,发现他们的课堂评价语言不是万能式的评价用语或者网络中的流行语,而是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用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用语不仅有言语性评价,还包括了非言语性评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之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什么样的评价情绪,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的微笑、和蔼地走近学生、轻轻拍拍肩膀等行为,都会缓解学生参与评价的紧张感、焦虑感,更好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例如,笔者执教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一颗小桃树》公开课时,提示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思考问题:“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桃树,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由于是借班授课,笔者和学生并不熟悉,一开始学生无法释放自己的天性,缩手缩脚,不敢跃跃欲试地举起手来,气氛过于安静。于是笔者顺势导入激励性评价用语:“谁能成为第一个敢于分享阅读成果的小勇士呢?”接着用目光扫视全班学生,当看到有学生跃跃欲试时,就面带微笑和他四目对视,点头示意他勇敢发言。随后,其他学生很快发现回答问题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气氛便开始活跃起来。
由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发挥非言语评价的作用,用微笑、眼神交流、鼓掌、拍肩膀、走近学生座位等多种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只有言语性评价和非言语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用语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2]教师使用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评价用语,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提供了依据。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教师对其具有指导性的评价,才能在后续的时间里,自我反思、自我进步,并逐步进行自我完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精细入微地设计评价用语,才能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如果仅仅使用简单、笼统的“很好”“很棒”等宽泛的评价用语,既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状态和学习效果,也会造成学生对评价用语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评价用语失去应有的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19初中学生不喜欢教师高姿态的说教和训斥,更多的是期望建立和谐、平等、亲近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可以多采用一些商讨式的口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才能借助有效评价用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效评价用语在课堂上的真实发生,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平等性。通过观察专家型教师的讲课比赛,笔者发现名师都善于将亲切的握手、真诚的目光等肢体动作与由衷地赞许、讨论式的口吻、幽默的语言,进行真诚的、富有情感的自然融合,打开学生的心扉,如此便与学生产生评价的心灵相通。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有评价行为的系统化的审视,以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3]要做到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就必须进行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丰富自己的经验,客观认识自己的评价用语是否具体、客观、有针对性,并对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学生获得有效评价信息之后的心理状态和反应,从而找到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反复推敲、不断改进。在执教《一颗小桃树》公开课时,在不同的三个班级分别讲授同一篇文章,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磨课,不断地完善教案,根据学生不同反应预设评价用语,再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改进评价用语的使用策略。正是因为一次次地对评价用语的反思,才能构建有效教学评价模式,通过研究—实践—反思的螺旋式提升,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题研究中,笔者与课题组成员深深感受到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用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好像师生合作关系的“黏合剂”,让师生心灵相通;也是师生互相成就的“催化剂”,更是“助推器”,推动着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而展开。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用语调节着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需要教师能够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作用,将课题研究成果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