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2022-03-16 21:26彭琳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彭琳璐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支持、弥补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和网络一起成长的“00后”已经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核心群体,他们追求个性价值、网络化的娱乐生活、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可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然而,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以更科学的模式进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综述,对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1.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网络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的整体架构,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吴峰丽,2011)。

1.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受时间、地点、宏观、微观的限制,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心理需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还可以包括大学生适应社会与时代快速更新带来的心理变化和网络行为失范问题,例如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以及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等。

(2)现代性。该模式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方式,网络课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便捷有效,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例如,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搜索网络上的心理测试和心理知识,这些测试专业性相对不够,建立专业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客观、科学的信息和资料,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效率。

(3)交互性。将传统的“灌输型”被动式教育转变为“接受型”主动式教育,受教育者主动的参与心理层面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接受引导,在心灵中获得感触,而不是作为被老师进行说服和说理的对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学生也可以变为“老师”,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4)灵活性。根据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在每一年级心理能力的发展的需要都不一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灵活得根据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相结合。同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能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5)隐秘性。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虚拟性自然具有隐秘性,网络本身就可以保守秘密,同时,网络也可以传递信息,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是否选择网上求助,选择何种方式求助,具有隐秘性。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涉及道德和敏感问题的部分,例如,自杀、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

2.1 教育对象扩展化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育对象从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拓展到全体学生,再拓展到教师、家长。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源于教师与父母,他们的态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我们一般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不仅肩负起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是学校、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角色冲突,使得教师没办法进行自我调节,也会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家长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提升。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扩展将学生、家长、学校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网络这种新形式进行有效的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对象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更应该全面覆盖学生、教师、家长等各个方面,从各个方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把控,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性。

2.2 发展趋势整合化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处于新时代“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大趋势。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但是如果大学生只习惯面对电脑才能倾诉自己的问题,就会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敢面对人群、逃避现实和自我封闭,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但传统途径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时间空间制约、教育对象数量有限、心灵开放程度偏低等问题,加之互联网时代不断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带来新的心理问题,如社交网络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以网络教育带动传统教育的开展,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3 内容和途径多样化

从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的视角来看,面对极其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要包含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要增加网络环境中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策略,而教育途径应拓展到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心理测验、心理普查、心理档案、心理咨询等,同时大数据等网络新兴技术也应同步到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高校“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要做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高校除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普及课程,例如积极心理学、拖延心理学等,同时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心理活动,例如沙盘游戏等。

2.4 工作模式系统化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视角来看,学校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协调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之中,这种结合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例如,陈建文提出“键对键”与“面对面”联动模式,基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发挥传统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有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从心理预防教育、早期测评建档、心理咨询干预、后期跟踪纾解等四个方面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效的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完整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性,增强高校工作的实效性(陈建文,2018)。

3 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很多模式都未能对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应用和教育效果分析,提出具体的理论模式后,较少有人做实证研究,在网络心理健康模式下是否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当前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使得我国高校很少能建立统一、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且已有的心理类网站的点击率普遍较低,不能及时更新,内容不够丰富、科学。第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政策和执行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如区域、校际发展不平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信息延迟等问题,使得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不完善,理想模式难以在实践中落实到位。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从应用操作和教育绩效评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借鉴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体系,需要在未来的探索中进一步研究。第二,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所以应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的研究。第三,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细化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创造性的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途径和内容。

4 结语

我国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实践与理论初步构建探索的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现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模式的整合和优化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探索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育对象、内容途径,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