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作为个体的启蒙环境,家庭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早在20 世纪40 年代,Murray Bowen 教授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家庭看作是一个由家庭成员组成的系统,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既会彼此相互影响,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系统。在家庭中,每个人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不同的次系统,例如夫妻、父女、姐妹等,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特性,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功能[1]。
20 世纪70 年代,家庭系统理论逐渐完善,“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这一概念也随之出现[2],不同学者对家庭功能的看法不尽相同。例如1978 年,Olson 提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3];同年,Epstein 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4];1989 年由袁方主编的《社会学百科词典》将家庭功能定义为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5];1997 年,丁文同样认为家庭功能是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各方面需要,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与改变的功能[6]。从以上各位学者给出的家庭功能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家庭功能对个体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幼儿是个体的最初成长阶段,也是最为依赖家庭的阶段,家庭功能对于幼儿的作用不容忽视。
家庭功能的定义是随着家庭功能理论的建立产生的,因此,每种定义的背后都有着相应理论的支撑。笔者将家庭功能的理论归为三类:特征说、任务说、需要说。特征说:此类理论以美国学者Olson 、Beavers 和Shek 为代表,学者们把家庭功能分成了不同的特征,由这些特征发挥的情况来判定家庭功能是否良好[7]。例如Olson 就是将家庭功能分为家庭适应性、家庭亲密度与沟通三方面来评价。任务说:此类理论以美国学者Epstein 和 Skinner 为代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家庭功能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从家庭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判定家庭功能是否发挥良好。McMaster 以此理论为指导,开发了一套《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其中把家庭功能分为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家庭角色分工、情感反应能力、情感卷入程度、行为控制以及家庭总的功能七个维度来测量[8]。需求说:国内家庭功能的研究兴起于社会学。2013 年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中对家庭功能做出了分类,他认为家庭功能可分为五种功能,分别是生理需要满足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社会化功能和保障功能[9]。中国社会学家龙冠海认为家庭功能可以分为生物的,如性欲的满足、生育传种、小孩的保护以及老人的照料;心理的,如个人各种心理态度及行为养成,人性及人格的发展,情感的发泄、爱情的培植与表现,精神的安慰;经济的,家庭本来是一个最小的经济组织单位,为生产、分配及消费的场所,还包括政治的、教育的、娱乐的和宗教的功能[10]。总的来说,国内学者认为家庭功能就是要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各方面需求。
为有效获取我国幼儿家庭功能实证研究文献,利用知网高级检索页在篇名、主题、关键词、摘要搜索框中分别输入“幼儿and 家庭功能”“学前儿童and 家庭功能”“幼儿家庭功能”“学前儿童家庭功能”依次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是全部年限(1981—2020 年),共检索到文献72 篇。
为保证剔除无关文献和不遗漏相关文献,在知网中进行三重检索,得出最终有效文献50 篇,将文献内容分为题目、作者、发表年限、文献来源、自变量、因变量、研究工具、其他相关变量、被试、研究结果等十个纵列,并按照文献类型进行文献梳理,形成客观、可视化文献梳理量表,并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描述、推论。
学前教育领域被试幼儿的年龄在3 到6 岁之间,被试数量多则200 名左右,少则30 到50 名。根据已有研究总结,被试中父母年龄集中在30 到50 岁,受教育程度不一,从小学到硕士学历的都有,小学占少数,本科占多数,所有研究都是选自父母一方填写。
家庭功能引用到国内,最初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知网中查阅最早发表的一篇关于家庭功能的文章是1981 年3 月科文斯基发表在香港《南华早报》的《家庭功能的改变》[11]。1991 年费立鹏等人引入了家庭功能测量的工具并进行了修订,重点在于研究家庭功能的改变以及各维度发挥的作用。幼儿家庭功能的发刊来源比较分散,而且前面提到其发文量较少,因此每个刊物载文量很少。从总体刊物来源来看,大部分刊物都是心理学方面的刊物,属于教育学类刊物的仅有《教育参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观察》等,这说明其它刊物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家庭功能研究关注较少。
整体而言,家庭功能在我国的研究并不缺乏,但大多研究对象集中于青少年群体、特殊群体,关注领域大多为医学病理方面的研究,从学前教育家庭功能的发文量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内对于学前教育领域的家庭功能研究颇少,需要学者广泛关注。
关于家庭功能的评价工具使用最为广泛的有两类,一个是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另一个是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3.3.1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是由美国布朗大学的 Epstein 教授编制,是以McMaster 的家庭功能模式为理论基础。量表的得分越高, 表示测试结果越差,所测量的家庭功能的某一方面就越不好。苏银花等人在研究中证明了FAD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随后中国学者对FAD 进行中文版的修订,如李荣凤等人修订的中文版家庭功能评定量表(C-FAD)就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用于评定中国普通儿童的家庭功能[12]。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的优点是能够方便准确地找到家庭中的问题;缺点是该量表针对的测评对象是12 岁以上人群,12 岁以下人群对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13]。
3.3.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是在1979 年由Olson 等人编制,并分别于1982 年、1985年和 2005 年修改成 FACES Ⅱ、 FACES Ⅲ和 FACES Ⅳ三个版本。这是一个自评量表,测量的家庭功能有亲密度(Cohesion)和适应性(Adaptability)两方面,其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结的亲密程度,主要包括在实际生活中真实的亲密度情况;适应性指家庭成员随着家庭环境或者家庭发展周期的变化所表现出的适应程度,主要包括在实际生活中家庭在面对不同环境或发展周期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情况。绝大部分学者选择第二版本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作为研究工具,原因可能是因为第一版本(FACES)的理论不成熟,第三版本(FACES Ⅲ)和第四版本(FACES Ⅳ)比较适用于临床实践研究[14]。1991 年,我国学者费立鹏根据第二版本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修订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相应中文版[15]。
经过对50 篇有效文献统计得出幼儿家庭功能研究的核心主题。统计发现,与幼儿有关的家庭功能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与幼儿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健康、幼儿行为问题、幼儿社会适应相关能力。另外,统计发现,学前教育领域的家庭功能研究大多集中于特殊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
3.4.1 幼儿心理与家庭功能各维度呈正相关
已有文献中与幼儿心理有关的变量大多集中在心理理论能力、自尊、孤独感、同情心、责任心、气质、心理健康等。常红在研究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时指出,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6],童旭雷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康丽等人在研究中证实幼儿责任心与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7],也就是说家庭功能越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3.4.2 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各维度呈负相关
已有文献中涉及到与幼儿行为问题有关的变量包括社交退缩、攻击、说谎等问题行为。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说谎、学习不良和攻击等问题行为都与家庭功能发挥不好有关。例如丁吉卓玛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和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等维度与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18],也就是说家庭功能发挥水平越好,儿童就越能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4.3 幼儿社会适应相关能力与家庭功能各维度呈正相关
已有文献中与幼儿能力相关的变量包括幼儿园适应能力、性自我保护能力、情绪理解能力等。徐欢研究中发现家庭功能运行得越健康,幼儿出现的学习问题越少[19];徐琳在探究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家长性别角色态度间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儿童性自我保护能力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20];吴玲玲的研究证明了家庭的总功能对幼儿情绪调节有影响,二者呈现显著负相关[21],也就是说家庭功能越好,幼儿社会适应的各方面能力发展越好。
3.5.1 父母因素
除了幼儿自身变量外,与父母有关的变量也均有涉及,大部分文献都会将父母相关因素作为变量之一,例如父母亲职业压力、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学历等。父母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家庭功能,徐欢在研究中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其家庭功能的运行更健康[22];韩素素在研究城乡家庭功能差异时发现不同父母职业的家庭功能存在显著差异[23];方红在调查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中发现,父母职业以及收入不同会对学龄前儿童家庭功能产生影响[24]。
3.5.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主要涉及到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结构、居住地等变量。王凤龙在研究对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功能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功能各维度得分都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25];池丽萍和辛自强两人在探究家庭功能影响因素时发现家庭亲密度会受到家庭经济水平影响[26]。
4.1.1 普通幼儿家庭功能整体较好,局部存在问题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普通幼儿家庭功能存在以下特点:整体较好,局部存在问题。从家庭功能七个维度来看,普通儿童家庭功能中执行最好的是问题解决功能,情感反应功能执行状况比较差;女孩的家庭功能优于男孩;家庭功能在年龄方面也存在差异。
4.1.2 特殊幼儿家庭功能存在较大问题
特殊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中研究最多的是孤独症儿童,其次还要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动倾向儿童以及感官障碍儿童等。这些特殊儿童的家庭功能的执行情况都比普通儿童家庭功能的执行情况要差,并且除问题解决功能外,其它各维度都存在较大问题。例如易容芳在2008 年的研究中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功能存在一定问题,相较普通儿童的家庭功能差[27]。
4.2.1 幼儿家庭功能文献较少
家庭功能相关文献在20 世纪发文量很少,年均发文量不足5 篇。直到2016 年发文量开始突破5 篇,2019 年达到7 篇,为发文量高峰。总体来看,国内幼儿家庭功能的研究关注度不高,直至近两年才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在笔者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家庭功能是由国外引入,而且没有具体明确的概念,鲜有学者把家庭功能当作独立变量研究,更多的是把它和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父母等变量融为一体,导致搜索幼儿家庭功能时没有出现此类文献。二是因为家庭功能是在家庭治疗中提出的,大多数学者关于家庭功能的研究都集中于医学领域,例如哮喘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吸毒青年的家庭功能、孤独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等,普通幼儿的家庭功能研究较少。但正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接触的启蒙环境,它所发挥的功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幼儿家庭功能的研究,及时发现问题,给儿童营造一个更加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
4.2.2 研究方法单一
首先,关于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家庭功能的研究方法,经文献总结发现学者全部采用的是量表。在量表工具研究中,有学者直接引进外国量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需要,修订成适合在中国使用的量表。因此研究方法较单一,缺乏创新。第二,关于家庭功能的量表使用上也有不足,由于家庭功能有关量表必须是由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来填写,尤其是FAD 已被证实,只适用于12 岁以上的群体[28]。第三,大多数研究将家庭功能作为自变量,只考虑到家庭功能作为现有因素对其他变量的影响,鲜有回归家庭功能本身进行深入研究。
4.3.1 国内幼儿家庭功能研究愈加全面
从文献发文数量上看,近年来国内关于幼儿家庭功能的文章越来越多。并且从研究取向来看,逐渐由家庭功能对外部的影响转向关注家庭功能本身的研究。这表明我国学者对于幼儿家庭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全面,同时也更加深入。
4.3.2 病理学家庭功能的研究转向普通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
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发现,家庭功能研究的领域也有所变化,家庭功能最初应用于家庭治疗中,因此,我国很多家庭功能的研究都是关于家庭病理学的研究,例如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功能、早产儿的家庭功能、哮喘患儿的家庭功能等。近年来学者开始出现关注幼儿心理、幼儿的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家庭功能本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3—6 岁儿童家庭功能现状等。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已经从专注病理学的家庭功能转向普通儿童的家庭功能。
总体来看,对于幼儿家庭功能的研究是呈上升趋势的,这说明研究者对于幼儿家庭功能越来越关注。但也正是因为国内对于幼儿家庭功能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关注较晚,所以对于普通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有待挖掘。因此,未来国内家庭功能研究走向可能会依然关注家庭功能对幼儿的作用机制、本土化家庭功能研究工具的编制以及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只有把根基打好,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另外,现有研究大多是进行横向对比研究,鲜有对普通幼儿家庭功能现状进行独立纵向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回归家庭功能本身去做纵向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