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环(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
“谢谢您,让我们从小就对这一切倾心……”
从来没有想到,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一天我竟然借助“朗读”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亲密关系。
尝试的起源是我拜读了美国作家吉姆·崔利斯的作品——《朗读手册》,作者推崇朗读的意义,认为来自父母或老师的朗读对孩子具有神奇的魔力,这种魔力不仅针对幼儿有效,对能够自主阅读的大孩子甚至高中生都依然意义非凡。
绘画讲究静能生慧,作者静下心来时更容易发现自我、自然表达。在小学阶段,美术课非常受欢迎,孩子比较兴奋,但课堂秩序容易失控。我想过很多方法引导兴奋的孩子迅速地安静下来,比如制定课前齐声口号、计分制,甚至还用过奖励零食的办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短期有效,新鲜感过后,贪玩、好动的天性让孩子们不再配合老师。
《朗读手册》指出,学校应是大声朗读的最佳场所。我们给孩子朗读,就会发送一个愉悦信息到孩子脑中。我萌发了一个想法:老师的朗读能不能让孩子们主动沉静下来呢?
有了想法,便要尝试。我最初选择的书目是《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篇幅短小,三五分钟就能朗读一篇,不会过多占用课堂时间,故事情节又能引人入胜,非常适合课前朗读。
第一次读的是《鲁班学艺》,有几个孩子小声说:“我听过!”马上就有别的孩子示意他们不要说话:“可以再听一遍!”当我开始朗读,教室里突然安静了,我在朗读的间隙里抬头观看这些孩子,他们有的目光紧紧跟随我,似乎害怕遗漏哪怕一个字;有的趴在桌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我知道他在脑海中描绘听到的画面。恍惚间觉得,我们一起进入了鲁班的世界,我不是老师,他们也不是学生,我们都是鲁班的小伙伴。
读完这一篇,用了不到四分钟的时间。我合起书来看向孩子们,他们似乎还沉浸在故事中,教室里静悄悄的,一个小男孩打破了平静:“老师,能不能再读一篇?”他的提议似乎叫醒了其他的孩子:“老师,再读一篇吧!”“这个故事和我记忆中有点不一样!”
“我们要开始上美术课咯!下一次课前老师再给大家读!”美术课在和谐的气氛中开始了。
一周内,我在七个班内做了同样的尝试,得到的反馈是一致的:孩子们喜欢这种方式。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励了我,感动了我,让我认真地选择下一次将要朗读的文章。
第二周上美术课时,健忘的孩子们好像记不起上周发生过什么,他们像往常一样叽叽喳喳地围着我,我没有说话,而是拿起那本《中国民间故事》,动作夸张地翻动着。有几个女生反应过来,机灵地回到座位上,并示意其他孩子静下来,只用了半分钟的时间,教室里就鸦雀无声了。我内心一片欢喜,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华佗收徒》,走下讲台,一边踱步、一边朗读……
惊喜出现在第三周,当我来到教室时,孩子们已经整整齐齐地坐好了,他们用饱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没有一个孩子说话,我却仿佛听见他们在说:“老师,我们在等你读书!”
经常有听课的老师说:“你们的课堂秩序太好了,这样的美术课老师孩子都享受!”我的内心总是百感交集:孩子是一群最容易驯养的小动物,我只是做了一点小尝试,他们却回馈了巨大的惊喜。
“谢谢您,让我们从小就对这一切倾心:冬天有阳光,夏天有绿荫,鸟儿在春风里筑巢,溪流穿过树林,蜜蜂飞到窗前,落满茑萝的花心……当心头落上飞雪,又会得到友爱的温存。谢谢您,让我们从小就对这一切倾心。——送给我们的好朋友唐老师。”
在我看来,“好朋友”这个称谓是孩子能给出的最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