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北京 10004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通用英语(Englishfor GeneralPurpose,EGP)教学已不能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生的需求,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学习从2003年第一批试点高校之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首次将ESP(专门用途英语)正式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规定了大学英语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组成。进而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变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进而满足高校培养具备特定专业知识、能用英语完成专业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 Purpose,ESP)是相对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而言的。EGP作为专门培育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语言,是用常规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统授课,着重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而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相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除了学习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外,了解了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首次将专门用途英语正式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界对课程体系的新思考和新认识。ESP教学是时代的召唤,然而,ESP教学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少高校在开展ESP教学时出现“人力物力匮乏”的窘迫状况。因此,如何让高校英语教师从EGP向ESP转变是需要密切重视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课程要求从21世纪以来进行了几次修订。从最初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再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未来工作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首次将专门用途英语正式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规定了大学英语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组成。进而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ESP课程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契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重视实践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深入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利用英语达成工作和实际沟通交流的目的,同时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次开设ESP课程的学校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ESP课程建设。鼓励教师自主搜集材料,组织讲义,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试验难易度和教学可行性。随后,把教学材料整理成统一的结构化教学汇编资料,经过一定的教学应用后进行适当的修改,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课程的专门教材。同时,需鼓励教师申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在科学研究中支撑有效教学。
ESP课程开设需细化,不贪大求全,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建立多元交互的课程体系,各有侧重,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语言学习需求,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体系。一般包括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涵盖了语言技能类、社会文化类和学校特色专业类,力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第二课堂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良好途径,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需体系化,加大对开课教师的奖励和支持,鼓励教师把第二课堂活动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美社会文化知识比赛、口笔译比赛、阅读比赛等赛事面向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相关的赛事备赛课程,既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高教师的指导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课堂面授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精讲多练、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教师可使用网络优秀的教学软件、教学工具等,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讨论,课堂展示以及教师监控下的课下自主学习,建立“课上师生互动,课下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同时,可帮助实现分级分类教学,加强过程性评估。
ESP教学理念是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与时俱进。然而,传统的教材内容却不能满足各专业领域的新观点、新形势,容易滞后和过时。ESP课程要采取引进教材和个人讲义相辅相成的动态教材,这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接受程度选择授课内容,适时获取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效率;要确保教材的选择遵循特定的目标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毕业求职方向以及现有语言能力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
大多大学英语教师是语言学专业毕业,习惯了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为教学目标。但是ESP课程需要教师除了扮演语言教师的角色,还需是教学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评估者等,教师自身的水平直接影响到ESP课程的教学效果和高校ESP课程体系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大势所趋,学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学校需鼓励教师参加短期培训,攻读兴趣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也可成立ESP教研室和研究小组,或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学习和授课,这样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尽快成功转型。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主流教学目标。大学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担负着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重任。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大学英语教学部,以需求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编写、师资建设、测评方式等方面改革和完善ESP教学,逐渐形成一套以英语语言知识、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