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彬 张英芝 陈哲辉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在第7学期进行,计划学时32学时。本课程以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应用为目标,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线,以掌握质量控制、质量检验、可靠性工程为核心,结合最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全面、系统地讲授现代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质量的内涵,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具备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分析、解决质量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思政教育进课堂,《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引领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把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有意识地增强和发挥价值引领功能,有针对性地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渗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逐渐固化下来,形成协同效应。
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1]。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企业被淘汰,亦有许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孕育出华为、三一重工、格力等一大批走向国际市场的名牌企业,这些成功的企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重视产品质量。质量的提升是要落到实处的,目前企业急需质量管理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具备质量管理理论知识,更应该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级质量工程和管理人才。
一直以来,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学模式[2],即以教书的过程实现育人的目标。《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理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富有科学态度和面对未知情况的科学精神,全面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树立坚定的执业信仰都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内容是工业工程领域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既包括质量观、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包括具体的质量工程技术与工具。在课程授教过程中,思政内容一直有所体现。下面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考评机制三方面阐述《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1)在教学理念上,授课教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主体精神的培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和发掘学生潜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根据《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特点,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通过讲解质量的定义,质量观念和质量工程的发展,质量大师的质量哲学,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卓越质量管理模式等内容,让学生明白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和各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高质量的产品是在产品设计、制造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严格和科学的管理、高水平的工艺和设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质量是民族素质和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能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成熟的标志。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讲解现阶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质量管理的重点不只是维持,更重要的是创新,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让学生意识到质量与创新的关系,意识到现有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还存在不足,创新仍然是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学科进步的内在动力。通过大作业等综合实践形式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通过对企业进行资料收集、现状分析、提出质量改进策略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系统地思考企业的质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3)在考评机制设计上,为避免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流于形式,学生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等问题,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从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学生成绩考评机制,并严格按照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评。
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工,整合加工的关键是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高阶融合,做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打好基础,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根据课程性质,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划分为理论基础、核心知识、技术工具和质量管理模式四个模块[3]。其中理论基础模块包括质量管理基本理论部分。核心知识模块包括供应商管理、顾客满意管理、质量策划与质量改进、统计过程控制的原理与方法、抽样检验、质量经济性分析及可靠性工程基础部分。技术工具模块包括顾客满意度分析,QC八大手法,质量管理八大工具,抽样检验,质量波动及其损失。质量管理模式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六西格玛管理、卓越质量等。
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在理论基础模块通过整理提炼中国民族企业的质量史和发展史,融入华为等企业的崛起典型案例,质量管理理论、社会实践和质量管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典案例和重要事件,形成文本记录或视频记录进行讲解,诠释民族精神,树立坚持执着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坚持不懈发展的奋斗精神。
(2)在核心知识模块通过收集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和如何对供应商进行有效质量管理与控制以及通过设计顾客满意度调查任务模板收集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具体案例,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有建立并保持高效精准的供应链和质量管理体系才是赢得用户信赖的关键。通过参观并收集本地企业质量改进、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以及开展可靠性工程等方面的实践工作的基本资料,让学生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以及实施路径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收集与质量经济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基础等有关的文献阅读资料,使学生清楚产品质量不仅要满足固有性能规定,还要满足经济性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等特性,是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系统质量。
(3)在技术工具模块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具体案例数据,接触具体的质量有关项目,并对生活中的一些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尊重数据,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4)在质量管理模式模块通过对六西格玛水平的直观数据对比说明,解释为什么要推行六西格玛管理,让学生意识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质量是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对质量的改进永无止境。另外通过深入讲解国内知名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讲解质量发展历程,介绍民族品牌的标准化历程,鼓励学生投身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对国产品牌产品质量的重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民族自信。
课程思政创新教育理念与专业课进行融合是新时代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作用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增强思政元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探索和优化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让党和人民满意、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