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忠(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对教材的理性分析过重,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探究过轻”的现象,使课堂缺乏生气,难以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充分参与。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加强探究指导,真正感知作者之言,领会其意,进而转化为读者之感。合作探究是以互助、共享的方式把握作品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修养。文章以统编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 必修》中的《祝福》这篇课文为例,探究如何在合作探究中强化学生的个性阅读感悟。
在《祝福》中关于“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问题研讨。
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结合人际关系、环境描写等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
先结合研讨主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学生个体发言表述观点,最后师生研讨解决问题。研讨内容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形象分析;二是人际关系;三是环境描写。学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任选角度,化大为小,做微分析、微研究。在分组讨论时,确定本组研讨主题,集体鉴赏。
(1)形象分析(肖像)。
眼睛是心灵之窗。《祝福》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重点都是眼睛。她原本勤劳善良、安分耐劳,在饱受生活的打击后,精神完全崩溃,变成“眼珠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和封建礼教的迫害下,一步步被逼上死亡的道路。
此环节学生的表现为:寻找文本典型文字困难,跳跃性大,各小组或不能同步,或重复发言,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影响。
(2)人际关系(姓名鉴赏)。
《祝福》中人物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讽刺于其里,或寄寓美的毁灭于其中,或表达批判于其内,作者的情感隐于人物姓名深处。封建礼教毒害了所有的人,这些人又在不自觉地害别人。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而每一个人又都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此环节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学生知识储备少,发表不了有新意、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甚至出现“尬场”。
(3)环境描写。
四次下雪景象的描写,突出了浓烈的悲剧色彩,更给读者留下沉重的悲剧阴影,渲染了悲凉气氛。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点面结合,与自然环境描写相互交融,揭示了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冷漠人情的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展示世态炎凉,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此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有偏离中心的现象,教师难以驾驭“突发性”和“意外性”答案。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时间太少,教师匆忙安排归纳环节,学生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的时间不充足。
教师的意图明确,但学生没有足够的前期准备,要求其创意独到回答问题,过分注重形式而缺少学生的实质性参与。
学生探究问题偏颇,教师缺少点评;学生观点不符合教师预设,教师也不予点评或点评不到位,过分硬性展示自己设计的答案。
本节课做如下调整,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一是课前让学生有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疏通文意;二是小组合作揣摩探讨,每小组确定一个主题,教师给予点评,保证每小组的探究更有针对性和深入性,或者选取文本中的一个部分进行;三是每小组针对自己探讨的主题进行发言,教师给予引导、点评;四是教师在各小组发言后进行总体评价,教给学生通过探讨找到问题答案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祝福》是教材传统篇目,但是教学方法可以求新、求巧。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本节课教学中,从“人际关系”角度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是有新意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可以通过分析周围人物对中心人物的情感、态度,把握中心人物的意义。
作品的内容往往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影子,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的谋篇布局展示个性化情感,体现时代价值,引人思考。阅读作品要通过作品的表象深入其内涵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人生、生活、社会、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以自己的身心介入文本,去审美和体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主动发现、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生成新发现、新见解;教师也要相机点拨,监督和校正课堂方向,引导学生参与,使课堂活跃又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