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张光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6)
随着“互联网+”轰轰烈烈发展,以微视频为代表的新的技术手段显示出了针对性强、生动形象、直接对接等巨大的技术优势。同时,智能手机在校园内的广泛普及,校园各类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全覆盖,电信运营商的便捷性和提速降费等为图书馆以提供微视频为手段开展服务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的首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而大学生则是移动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微视频是当前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发展的必然产物,将微视频运用到高校图书馆实际教学服务也已成为必然之势。
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官方平台发布的微视频内容基本以正式宣传为主,内容单一。同时大部分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渠道少,视频量小。以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大学图书馆在其官方微博累计发布有2104条内容,而其中涉及视频只有5条,而且均为网站链接。
高校图书馆的微视频仍集中在原官方平台上,转发量、转发率较少。平台号的订阅量也较少。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视频号的主动宣传意识较弱。
微视频异军突起时间较短,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难以深入掌握相关技术手段。高校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对于打造优质微视频必要的摄像、剪辑、图文编辑等技术手段学习进度较慢,积极性较弱。
视频发布是实现视频价值的重要环节,视频只有被用户观看,才能最大化地能实现视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微视频的载体为平台。因此,视频价值的实现需要有好的发布平台。打造优质微视频平台至关重要。而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师生没有定期关注阅读图书馆微视频平台的习惯,同时目前各高校官方平台仍以推文、公告等形式,微视频所占比例较小。图书馆建设微视频服务模式的关键则是变被动了解为主动宣传,打造重点平台,提升平台知名度。重点打造专业微视频平台,加大微视频的投放量,提高微视频在图书馆宣传工作中的占有比例。提高微视频的平台端的专用性,即着重建设微视频入口界面的导引与搜索功能。根据上传微视频的内容进行清晰地分类,大大提高入口导流效率,更大效率地发挥微视频针对性强的特点。使微视频服务向精细化、差异化发展。同时可投放部分微视频至高校官网和图书馆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开展相关工作,多源推广,使制作精良、可读性强的微视频扩大影响范围,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范围之中。
微视频区别于其他新媒体手段的一大特征即为生动性与碎片性,而只有注重原创视频才能最大成程度上发挥微视频区别其他技术手段的独有优势。在内容选择上,可选择契合学生兴趣的内容主体,优化原创内容结构,结合学生的使用意愿进行服务。原创视频可分为原创内容视频和再创作剪辑两大类型。原创视频内容可依据高校图书馆海量的馆藏资源,进行原创情景化设计,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再创作剪辑,即,将优质视频剪辑成独立小故事或者是一个知识点的小片段。无论是优秀电影电视,科普纪录片等都是微视频剪辑来源。保留原始视频作品优秀内涵的同时,注入微视频短小精悍、碎片化的特色,双方优势的整合能更好激发和引导同学阅读欲望。
目前随着高校图书馆向现代化、信息化、特色化迈进,高校图书馆引进各种现代信息手段。然而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许多读者并不擅长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相关服务上,仍需要询问咨询图书馆服务台工作人员,造成极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这说明高校图书馆在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使用效率、用户满意程度等服务状况,更没有做好特色服务的介绍、宣传等工作。
文化教育功能是高校图书馆的一大重要职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馆教育至关重要。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采取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新生的入馆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图书馆等通过在网站主页、微信或微博上放上图书馆入馆教育的微视频链接,让读者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主动去点击播放。
然而目前的入馆教育宣传视频仍以图书馆服务环境为主要内容,读者教育仍缺乏信息检索等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实用技能。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录制相关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开展相关现代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培训服务。微视频可利用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技术和工作人员示范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实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同时,相关课程视频也可作为图书馆管内人才培养视频,既是对新人的业务知识培训,也是对老员工业务技能的充电。微视频具有持续播放,反复学习,存储时间强等特点,“短、乐、精”的特点,可使高校师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学习效果也有目共睹。
采用微视频手段,在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可谓一举两得。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关系是依靠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建立的读者主动式关系,而图书馆在其中占据被动地位。将图书馆读者群体纳入图书馆建设端,从下游接受者转变为上游建设者,身份的转变能做好图书馆微视频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激发读者积极性,扩大图书馆影响范围。
定期举办相关主题活动,由工作人员以微视频的形式在官方平台发布征集令,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自己制作相关主题的微视频。在微视频中增加学生属性,尽可能使同学们参与到微视频制作、发布之中,提升师生参与感。这样可实现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发挥微视频在图书馆教育宣传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当今时代,在数字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是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大部分用户群体,该类用户群对于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网络资源、移动社交媒体有着天然的适性。再加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视频的制作变得简洁易行,特别是专业设备和智能终端设备(以手机为代表)普及率较高的高校,信息素养较高且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无论是从主体,技术,还是环境都为将学生纳入微视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扎根学生需求之中,以学生的需求和视角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微视频的可操作性要求了图书馆要从管理的角度上严控发布端,切实做好图书馆微视频前期制作、内容审核、推广宣传、回收反馈等工作。微视频平台作为当下发展最为迅速的虚拟社群,是网络信息传递的一个活跃地带。由于微视频宣传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因此意见领袖的信息在虚拟社群中拥有更强的信息穿透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生获得文化引领一大重要渠道,对于微视频平台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生投稿作品还是自制作品,都应做好内容审核工作,杜绝造成信息混淆等错误。在制定阅读推广视频的拍摄制作规范的同时,做好规范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广。
监管不仅体现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上,同时也应体现在视频的制作规范上。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微视频制作标准。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馆内实际情况,参照影视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制定本馆的微视频制作标准规范,内容涉及时长、清晰度、储存格式等多个方面。时长上,宜短不宜长,微视频的重大优势就以现在“微”之一字上,过长易使读者产生厌倦心理,从而放弃观看。其次,图书馆应当保证微视频的清晰度在720P(高清)以上。储存格式方面,微视频应当支持多种储存格式,包括微软格式(wmv、asf、asx)、Real Player格式(rm、rmvb)、MPEG视频格式(mp4)、手机视频格式、Apple格式(mov、m4v)、DV格式等,以便给高校师生提供选择,不受限制地通过多种移动终端设备观看学习。
以微视频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必然措施,其短小精悍、易于学习的特点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与知识接受特点高度切合。本文从平台建设、内容选取、人才建设、服务拓展、管控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模式的初探。但是其具体实操性、可行性还有待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检验和优化。解决高校图书馆在微视频阅读推广中存在各类问题,发挥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