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输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22-03-16 14:50:09黎海燕李保才潘其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血液

黎海燕,李保才,潘其潇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广西 南宁 530100)

血液资源珍贵有限,输血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之一,输血科或者血库也是综合医院的必不可少的科室。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也逐渐演变成为一门学科,为容涵盖广泛且处于快速发展和丰富的阶段,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输血医学起步较晚,并且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当前输血医学专业人员短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输血知识掌握相对不足,严重制约输血学科的发展和输血治疗价值的实现。因此如何培养输血医学人才,提高我国输血医学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科学促进输血医学学科的发展尤为迫切。

本文对国内外输血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旨在增加大众对输血学科的重视,为促进和加快我国输血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策略。

1 国内输血医学人才培养状况

1.1 我国输血医学学科建设起步晚

输血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1988年中国输血协会成立,成为首个输血行业全国性非营业组织,但我国的输血医学人才培养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1998年,广州医科大学与广州血液中心联合招收第一届检验专业输血医学方向大专班,由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未将输血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纳入招生目录,这批学生只能挂靠在检验专业中进行培养[2]。2016年输血医学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为临床医学下增设的二级学科,输血医学担负着更重大的使命,临床对输血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在我国,输血医学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更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1.2 学科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输血医学一直没有被承认是一门单独学科而处于尴尬的地位,或者被认为是属于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部分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中,输血科仍未从检验科独立出来,或只是一个从属于检验科的血库。在本科教育方面,输血医学专业至今尚未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之一,目前招收输血专业方向学生的医学院校仅有少数几所院校,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佳木斯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和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等,且仍是挂靠在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或检验专业(大连医科大学检验系)中[3]。输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也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及第二军医大学中开展,研究生导师只能挂靠在临床、检验或麻醉专业下并专门指出输血医学方向,才能进行输血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因此难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来形成学科发展优势,严重制约输血医学学科的发展。此外,多数医学院校负责输血医学发展的教师主要靠聘请一些大医院的输血科专家或者血液中心及血站的行业专家进行授课,缺乏专业的输血医学任课教师,甚至这些专家大部分也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输血医学知识的教育和培养,而只能靠自身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授课,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难以保证较好的授课质量[4]。

1.3 没有系统的教材

我国最早的输血医学书籍大部分为个人专著或者翻译外文,很少由国家组织出版的书籍,这与国外输血医学书籍的编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输血专业教材尚未形成统一专业的体系,医学院校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权威医学专业教材如外科学涉及输血的章节仅有6页,安排2~3个学时[5],内科学和诊断学中,输血相关的内容被零星地分割到血液学或检验医学的章节中,内容比较陈旧,远落后于输血医学的发展进程,难于满足临床的需求[6]。2003年我国开始组织专家编写了《输血与输血技术》教材(主编高峰),胡丽华等人在2007年、2012年和2015年主编和修改了《临床输血与检验》教材被认为是目前我国最为系统的输血医学教材,但其主要从检验技师的角度出发,重点是传授输血相关免疫学技术,但缺乏临床安全、科学合理用血及输血治疗相关疾病等临床医师关心的内容[7]。此外,2012年罗昭逊主编的《临床输血学检验试验指导》,2013年高东英主编的《输血技术学基础》及2013年出版王鸿捷主编的《输血技术学基础实验指导》等是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医学规划教材,2014年夏琳主编的《临床输血医学检验》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总体数量偏少,且这些教材均侧重教授输血技术,临床应用部分内容较薄弱,不利于输血医师的培养。

1.4 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输血医学专业教育

目前输血医学专业性人才缺乏,其培养和输血远低于该专业的需求,医院输血科、血液中心或血站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检验医学或者护理学毕业的,临床专业毕业所占比例较少,很少经过规范化培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输血医学或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检验医学学生到医院实习安排在输血科时间很少,一般为2-4个星期,在这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完全掌握输血科的工作内容,只能学到血型鉴定、抗体鉴定、交叉配血等简单的常规免疫学检测项目,到血液中心或血站见习或实习的机会更加少,血液中心或血站除了是采供血机构即输血的头端,拥有先进的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传染病的筛查,并且是疑难抗体鉴定和解决疑难配血的机构,在输血医学科研方面也是处于领先水平[8],作为输血医学专业方面的实习,应该掌握血液从体检、采集到血液成分制备与保存、供应,到临床室内室间质控、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发血及科研等环节知识,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部分血液中心或血站都并非教学单位,一般不接受检验专业的实习,因此检验医学生在校期间鲜少接受过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输血教育,工作以后几乎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主要依靠“传、帮、带”等方法从科室带教老师处获得工作经验和技巧,其输血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的需求,因此我国输血医学进步非常缓慢。

2 国外输血医学人才培养状况

2.1 起步较早,学科定位准确

1900年,奥地利著名生理学家、医学家Landsteiner发现红细胞ABO血型后开启了输血医学的新篇章,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独立的输血医学学科得以建成。虽然每个国家输血医学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在美国和加拿大输血医学属于病理学的范畴,英国列则归属于血液病学,丹麦则分在临床免疫学[9],但大多数已经设置了独立的输血医学专业。

2.2 教材全面且更新及时,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美国是最早开展输血医学教育的国家,其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建立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较完善。1989年医学教育部门编撰完成了《输血医学综合课程目标》,内容完善且先进,包括输血科学、成分血制备与临床输血、自身免疫、输血不良反应、移植以及治疗性单采和机采等6个部分,1993-2007年又进一步整合和增加了儿科输血医学的学科的内容,全美超过80%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输血医学专业教育。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联合成立输血国际发展研究院,旨在为世界各国帮助其建立输血医学教育体系、培养输血医学管理人才,并开设了输血医学管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WHO的推动下,欧洲在2005以后已经有德国、法国、葡萄牙、荷兰、瑞士、挪威和奥地利等7个国家设置了独立的输血医学专业[10]。法国输血协会(SFTS)在输血医学教育方面非常有前瞻性,不仅为全法国的医学生和住院医师制定了输血医学标准课程,并且定期更新,便于医学专业人员掌握新知识,现有的输血医学课程包含输血前血液筛查与检测、血液成分及衍生物、免疫血液学、输血传播相关疾病、输血反应、主要血型系统及血液意外暴露等一共 13门[11]。

2.3 受到良好的职业培训,有完整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欧美国家输血从业人员受到良好的职业培训,有完整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但不同国家之间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国一名合格的输血医师培养一般需要12-13年,首先要接受4年大学本科教育和4年医学院教育(医生资格考试:一级、二级),然后才能参加住院医师训练(医生资格考试:三级、专科资格考试),时间一般为3-4年,获得行医资格,之后进一步申请输血医学专科训练,一般时间为12个月,最后通过专业机构的资格认证考试,方能成为一名输血医学专科医师[12]。美国和英国分别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和英国英国皇家医学院联合培训委员会(Joint Royal Colleges of Physicians Training Board,JRCPTB)负责开展培训机构和项目的认证工作,美国近20年对输血医学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接受输血医学培训获得认证的研究员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些输血医学培训一般在12个月以上,侧重以医院患者为基础,主要在医院内进行输血服务方面的训练,并且美国在基于医院患者血液管理和输血服务方面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输血医学在美国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专业,但在英国可能不那么明显,英国的输血医学培训以血液中心的课堂教学为主,让受训者抽时间在医院接受对血液病患者护理的培训,并且这些输血医学培训一般只有3个月左右[13]。加拿大的输血医学教育方式类似美国的,加拿大输血医学培训目前正在经历从时间和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到以能力为基础(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CBME)的医学教育框架的转变,输血医学是第一个被认可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计划。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国外输血医学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不同国家间虽然存在差异,但远远超越我国的,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输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成功经验,以及这些国家输血事业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输血医学带来良好的机遇,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

3 国内输血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3.1 设立输血医学专业,将输血医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推进输血医学教育改革应该从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着手,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尽快将输血医学设立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使之成为一个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并在普通医学院校开设输血医学专业,制定适合我国输血医学专业岗位需求的教育方案来培养输血医学专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输血医学的层次与水平。

3.2 完善输血医学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

注重输血医学专业教材的撰写,教材内容应当紧密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其内容除了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体检采血、血液的采集与制备、血液的免疫学检测、血液的管理、输血传播性疾病等,还应包括临床输血、输血治疗等方面,尽快将对输血医师的培养与输血医学书籍对临床输血治疗内容的侧重相辅相成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手术室、儿科及ICU等科室输血有其特殊性,应重点编著其内容,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便于输血医学专业人员了解输血最新动态并掌握最新知识和新技术。2011年南方医科大学黎诚耀等人组织的第一届中国输血医学高等教育研讨会,与会专家讨论了输血医学本科生基础教材如何规划与编制,他们就如何编写一套适合输血医学教育的联合教材达成了初步共识[15],但目前尚未见到联合教材的出版。

3.3 建立合理的输血专业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3.3.1 制定一套输血医学专业医学生特有的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欧美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输血专业医学生首先必须接受为期两到三年的基础与临床医学教育,在掌握相当量的医学基础知识后,按计划开展输血医学知识教育,临床科室、血液中心或血站及输血科是输血专业实习不可或缺的地点,重点培养实习生的动手操作和突发应急处理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将这些内容作为实习效果的评估目标。

输血医学涉及多学科内容,需要与多学科开展合作与交流,实习生可以选择到血液内科、消化科及重症监护科等用血量较多的科室去实习,一方面可以学习到不同学科的输血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与其他学科交流的技巧,更好地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进行临床会诊及输血治疗。

对现行的教学方法及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应加以改进,罗金莲等人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手段和 CBL(case based learning,CBL)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进行授课,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水平及学员满意度[16]。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于洋等人利用在线网络平台创建中国输血大讲堂,以在线直播专题讲座的方式将输血医学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传递给全国的一线工作人员,通过中国输血大讲堂这种网络在线继续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广大输血从业人员提供便捷、系统的知识更新渠道,受众人群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7]。

3.3.2 加强在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根据输血从业人员的学历、岗位和工作年限等划分不同层次,制定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人才培训计划,与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临床专业科室进行合作,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从业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新输血专业知识的,了解输血专业技术最新动态,提升业务和技能水平。培养输血医师,加强与临床合作交流。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推进输血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改革输血医学技术职称体系,完善输血教育考评体系。

综上所述,输血医学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除了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加快出台提高输血医学教育水平相关的国家政策,建立合理的输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加强继续教育,通过以上措施,我们相信输血医学的发展将迎来崭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血液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小布老虎(2017年3期)2017-08-10 08:22:35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医学、生命科学类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