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童
(辽宁传媒学院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发展乡村公共艺术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业态、满足旅游需求的需要,并且可以促进城乡统筹,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掘美丽乡村的特色特点。
随着辽宁省城镇化迅速发展,关于各城市的社会文化公众艺术作品建设工作也在相应发展。辽宁省东港市北井子镇徐坨子村便充分利用发挥了公共艺术的优势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徐坨村地处中国辽宁东港市的西南部,是一座背依大山,风景优美的秀丽乡村。该地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有着强烈陆海性的天气特点,该地多产油菜花、小葵等,原本经济萧条的徐坨村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带领下,通过调整农从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并运用该地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由村干部与村民齐心努力发挥村庄独特的公共艺术,以该乡村空间为一个基点,改变着该徐坨村的生活自然环境的建设过程。近几年来,徐坨村已硬化路面26千米,架设了公共路灯120盏,新修边渠7000余米,并且将绿化树木栽植6万余棵,统一了建筑环保垃圾堆放点21个,通过公共艺术建设使当地周边的环境保护大为提升,与此同时又完善了徐坨村附近的房屋建设,总体上明显改善了村庄的环境质量,也引来了更多的游客到此地旅游观光,进一步促进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村落文化信息于外界环境的互动性,还带动了当地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村委会还组织村民协同合作完成大型户外的公共艺术建设。比方徐坨村的稻田画,是用不同种类的水稻品种培育出不同色彩的秧苗,并进行了巧妙的顺序排列,最后在中储形式迥异,绚丽多彩的稻田图画中,由专门公共美术设计师绘制图纸,由农户或者工人施工建设,进行公益美术,并利用这一参与过程培训本地村民的相互协调能力,给失业和待业农民创造工作机会,从而有效提高了村庄的经济自治水平与发展。引入了公共艺术来改造的徐坨村,以艺术的方式发展了农村公共空间与农村的视觉文化,但公共艺术并不是解决一切的根本问题。要想整体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农民各家各户在建设好自己人居环境的时候,必须重视农民的生活环境、邻里文化和习俗,而农业社区的自组织的管理水平也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进升,同时这将是一个持续演变与发展的社会历史。在当前的历史时期内从徐坨村引进了大量公共艺术,是一个十分科学和环保的,并将成为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立与发展中的一项十分重大的进程。公共艺术作品的推出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经济收入水平以及当地农户的精神文化水平,是一个好事,用事实证明了让艺术走进生活中,让艺术也走进了农村,对促进中国农村发展大有裨益,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如今,公共艺术中心以稻田绘画的形态走进了徐坨村,将整个北井子乡的农村休闲观光与旅游态全面提升,在这里水田做纸,以稻米为笔,用不同水稻配色,绘画出了绚丽的画面,使升级后的“徐坨村田野主题公园”引来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村休闲观光与旅游的内容,而每当在徐坨村7-9月,就是稻花船说景的最好欣赏时间,而稻田绘画在这时更加丰富而立体,游人也能够近距离感受渔船所代表的海洋与渔业社会主义文明,也可以搭乘小船与艺术交流,感受稻田绘画的优美风光,和稻田绘画亲密接触,并亲自感受农业文明的生活乐趣,艺术和文化相互交融,使游客流连忘返,吸引广大游客来游玩提高当地的经济收益。
以这种文化艺术形态进行观光旅游的发展,以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为龙头,通过筹集资金,以增加社会对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的投资,同时集合了我村的资源,以实现生态观光旅游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并借助优势完善了产业链条,更加丰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到公共艺术带动当地经济。
与此同时,在新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在原稻田画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开发利用邻村地下温泉水资源和已有的占地面积五十余亩水库,建设封闭式的温泉水上乐园。建设完工后,徐坨村的旅游资源将突破过去单纯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形成较为全面的生态旅游产品。同时,打算采取村民使用土地使用权参与或者现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到温泉水上乐园项目中,景区每年收入按比例在年终向村民分红,并对愿意发展餐饮、民宿服务的村民进行一定的资金政策补贴,多方面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并且稻田画对季节的制约性较强,并且在利用村民旧房改造,建造属于徐坨子村自己的特色海水温泉农家民宿建设成“一户一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作为社会精神与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共艺术作品总能使人对社会生产环境形成一定的思想与理念,并通过活力地注入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引发村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与欣赏,进而提高人类整体生活文化品质。所以在徐坨村引入以稻田绘画以及其他的美术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可以构成了一个通往精神文明的道路。一是能让即使普普通通的村民完成基本基础设施;二是更注重精神文化建设,让村民主动报名参与文艺表演等社会公益活动,从而充分发挥了公益艺术对于精神文化和教育建设中的重要的意义,也增加了村民的精神财富;三是增加了村民对当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和乡村的自治力;四是进一步扩大村庄对外开放,提高群众信息交流。
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使人类对自身的生产环境产生深刻反思与感悟。它通过把文化活力注入公众空间的建设中引发人们的关注交流与鉴赏,进而提高了村民总体的生活社会发展品质。所以如果说在农村中也引进公共艺术,也就可以构筑一个通往精神文明的新道路。首先注重于功能性的基础建设项目,例如在农村中加大对基本建设的投入,增加公用教育和体育工作方面的基础设施等,以完成其基础设施;其次,注重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艺术在文教领域方面的重大意义,以增强城乡农民的精神财富。总而言之,坚信借助艺术的介入行为,城乡农民在某一日就能带来社会文明与智慧。
并且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制作工艺品选料工作方面,尽可能选用比较本土化的、能够反复使用和再生的物材,而不要那些贵重的无法再造的甚至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质。在新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一些已经拆除的老建筑物如经过适当加工处理后还能使用的话可以重新开发利用,以做到对各种资源的节省使用并能留下历史文化的好印象。公共艺术并非某种静止的现代艺术品形式,它是某个移动的、参与的、生产与协作的现代艺术过程,是恢复手艺的一项表现。可以将设计艺术品看作是集体完成的,因为画家们设计艺术品是为了符合所有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大家都加入了艺术品的创作流程中,而在这过程中参与者们能够通过彼此的互动和交换思想,从而产生了非常多的审美趣味。
所以说公共艺术作品对于农村建设中的意义重大,将公共艺术作品放入农村建设项目中对于农村不论是在经济建设或是人文建设中占的比例都是很大的,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大提高了农村公共文化载体的社会公益服务性,也使得城镇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与公共资源进一步向乡镇与农户扩展和倾斜。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完成了公共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和农村民众人文需要的衔接,积极发挥了农村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服务供给与质量,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提升了中国农村生活文明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关于公共艺术作品怎样成功地参与新型的乡村生态文明构建并充分发挥它所应有的社会功能,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求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坚持传统生态价值观,并全面发掘农村本土文明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农村居民的了解、宽容与接受。政府部门必须落实好公共服务职责,增加投入,积极推动公共艺术的有关立法和专项资金建设。如此可以让广大农民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既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心和市民幸福感指数,也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