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3-16 14:23马骋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模块艺术

马骋宇

(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艺术是建立在持续创新的基础上的,而艺术创作不仅是需要创新思维、独辟蹊径的思路,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并且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基于此,学校在组织广播电视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活动组织三方面入手,展开系统化的培养,以满足新时代环境下广播电视艺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1 从实际出发,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在确定广播电视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国家对广播电视行业颁布的政策以及行业发展方向,走进行业中通过访问业内人员的方式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查相关资料,了解近十年广播电视行业的变动特征。最后学校要对获取到的信息展开全方位分析,进而总结出广播电视行业当前以及未来对行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与此同时,该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特点,专业培养有数字视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知识,具备满足数字影视制作、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领域工作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该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并不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全盘否定,而是立足于市场需求、顺应行业发展与时代发展需求,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 立足系统化,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培养广播电视艺术创新人才的目标是明确的,在这里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定位,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学校的培养方案应始终秉持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将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适应广播电视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最终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其中“特色”是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中的[1]。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应重点强化通识教育与基础理论教育,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与创新两个方面,逐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助力。

2.1 课程内容融会贯通

课程一共分为了三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理论知识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课程进行类别细化,将三项课程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而且整个教学应难度递进、流程清晰、有效落实,以确保教学质量。三个课程模块教学应做到各有侧重,比如公共基础模块,应以政治、英语、计算机课程为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英语水平、计算机基础能力、艺术素养等;理论知识模块则是艺术与历史相关理论为主,致力于让学生对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有全面的认知,有效培养其专业基本素养;最后是专业实践模块,主要是以广播电视发送技术、视音频系统设计等课程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化为实际,发挥创新能力。三个模块的课程是融会贯通的关系,都起到为培养广播电视艺术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的作用。

2.2 理论教学贯穿始终

广播电视艺术属于人文学科,是社会实践活动、审美意识发展的产物,能够反映出当代的审美思潮、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广播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比如广播剧、广播戏曲、广播文学等,可以说这门学科是一种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新型艺术形态,而且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艺术的信息量也在逐步增加,视听艺术的手段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因此该学科的理论部分是以历史理论与艺术理论为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古今中外文学、绘画与音乐文学、其他通识类艺术知识,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文学艺术形成有深度、有广度的认知,促使其感受艺术的魅力,调动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并且让学生了解到艺术作品中呈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艺术方式。其次是媒体类课程,广播电视艺术的本质是大众媒体艺术,所以需要让学生掌握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带领学生了解现代媒体传播现状,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基础。最后是影视艺术类课程,针对影视语言,对基础理论、鉴赏与解读等展开深入研究,促使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2.3 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首先,基础实训。这部分实践在课堂内完成即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所以应保证实践内容的全面性,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以广播影视编导为例,在第一学年组织基础摄影实践;第二学年组织非线性编辑、影视技术等,锻炼学生节目制作能力;进入到第三学年,组织节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简短节目的制作。总而言之就是逐步递增难度,并且根据行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灵活设置课内实践课程,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稳步增强。

其次,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环节主要应用在学年设计与毕业设计阶段,学校可组建创作实训小组,并由校内教师以及校外行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如此一方面能够让专业互通,同时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合理分配创作任务,比如编剧、创意、导演、后期等。虽然最后每组只有一个作品,但是却能让学生精于某一项技能。因为每年都会组织学年设计创作活动,所以可以让学生尝试互换角色,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并且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后续的学习中针对性地做出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喜欢的专业发展方向。

最后,社会实践。组织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检验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工作。这部分实践可以在第三学年开始,安排学生进入广播、电视台参与见习,了解真实的工作状况,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对于人才的要求[3]。但不论是专业实习还是毕业实习,都需要学校发挥作用,与当地的文化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现教育的精准对接,促使学生能够真实参与节目创作的某个环节有效锻炼专业能力。

3 个性化培养,组织多种校园活动

专业是实现发展的基础,而个性是学生天赋、兴趣、素养的综合体现,学校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深入挖掘学生潜能,拓展成长空间,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动性,如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起到积极作用。基于此,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发现自我,进而实现个性化成长。

(1)组织社团活动。因为广播电视艺术一定是要靠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所以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并且定期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宣传片或者微电影等。(2)以项目作为驱动,激活学生对广播电视艺术的兴趣,强化其艺术创作能力。(3)组织竞赛活动,利用各种节日以及校园活动期间,鼓励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任务,并制作成完整的作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选,一方面是起到鼓励创新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表达美与创造美的才能。(4)设置教师工作坊,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专业教师自由成立广告创意工作坊、纪录片工作坊、微电影工作坊等,然后由学生自由参与到教师工作坊中,由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际创作,这样既让教师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更多接受专业锻炼的机会[4]。(5)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学校应与当地文化企业建立合作共同制定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加方案的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送到媒体一线接受锻炼,或者邀请媒体从业人员来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开展短期专业培训,使学生掌握到更多行业前沿信息与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在完成培训后大胆创作艺术作品,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奠定扎实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网络传播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艺术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客观体现出当代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需求,也是因为如此人们对广播电视作品的品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基于此,为助推行业发展,学校需要积极探索广播电视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保学生具备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与素质,能够肩负起行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模块艺术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纸的艺术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