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7)
课程思政已经向纵深推进,但成效还不够显著。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社会对于服务业的偏见以及疫情的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对于行业的忠诚度仍然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比较欠缺,对待工作不够严谨,缺乏职业追求,劳动意识需要增强,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旅游消费的异地性和先付款后消费的特点导致行业的失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还有待增强,旅游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难题亟须破解。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建构观念、信息和知识。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于灌输的信息往往不能立刻接受和理解,因为人与人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即认知结构)有时存在很大差异,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建构观念、信息和知识。
真正的学习是对意义的建构,需要学习者深度参与。真正的学习需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深度参与,是对意义的建构。要提升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必须认识到,学习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学习者是带着“有色眼镜”,用“心眼”看世界的,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个人先前经验的独特性,他们倾向于从原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出发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形成对问题的某种看法或者解释,学习者只能通过自己的系统来理解世界。[1]
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平等协商有助于学习者实现对意义的建构。由于学习者先前经验和认知系统存在差异性,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学习者的建构通常会出现很大差异,所以合作和沟通应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引导学生调整或改变原有的看法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的质疑,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引导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协商和引导,解决学生新旧认识上的冲突,调整自己的想法。
情境创设与实际问题挂钩。知识是情境性的,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对于旅游行业和职业的认知往往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视角,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符合成长阶段中的思维特征,情境中引发的问题应该是值得探讨的“真问题”,具有亲切感和意义价值的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
鼓励学习者针对自己的认知困惑展开主动探索。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应着力于将学生从沉闷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支持学生基于现有的经验背景从自己的认知困惑中提出问题,主动探寻答案。称职的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建构新理解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真理,使学生有所感悟。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要营造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领会建构新理解的意义,教学设计的基本立足点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当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教学的效果就会提升,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巧妙地引导、激励和启发学生,身正为范,促成学习者的探究,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与学习者展开平等的沟通,追寻和重视学习者的观点,通过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及时的帮助和鼓励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习者实现同化、顺应和平衡等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意义建构。
鼓励学习者检验各种不同的观点。创设民主的沟通氛围,鼓励学生分享并验证自己的想法,当被感知的经验与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进行反思,检验各种不同的观点,验证他们的推测和想象,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思考中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
引导学习者参与会话协商。建构主义提供了一个视角,不再把知识的学习看成某一单一个体可以实现的一种认知行为。通过会话、协商,学习者能够看到彼此不同的观点,互动让学生摆脱了孤陋寡闻的境地,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来审视问题,增进对价值观复杂性和完整性的理解,启迪学生见贤思齐,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理想信念、行为模式等进行反思,在对话和自我反思中,修正自己的观点,实现认识的飞跃,情感的升华。
4.1.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支架式教学策略源于维果茨基的“邻近发展区理论”,借用支架作为“概念框架”的比喻,为学生建构理解提供一种支撑。由于受阅历、经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自我建构比较低效,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完善“概念框架”,为发展领航,将学生的认知发展引导到更高的水平。
4.1.2 支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创设情境。匠心的培育需要营造在一定的“场域”中培育,创设情境的环节教师要认真地考虑实习环境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营造培养工匠精神浓厚的氛围,遴选实习基地和企业导师,选出用心对待工作,追求尽善尽美的企业指导教师,润物无声中厚植匠德和匠心。[2]
搭建脚手架。教师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围绕实习任务,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状态做出判断和估计,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
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探索。第三个环节是独立探索。旅游行业的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实习是职业探索的最佳阶段,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势必面临工作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技能学习和情绪调节等问题,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相关职业进行探索和调研,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帮助、指导或心理建设,之后逐渐减少,直到学生能够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第四个环节是协作学习。独立探索结束后,组织小组围绕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明确协作学习的基本规则,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分享和表露真实的想法以及思考过程,在观点的碰撞和印证中形成整体的意见。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在思维的碰撞中,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刻。
效果评价。第五个环节是效果评价。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开展阶段性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了解到自己当前的表现和变化的状态,使职业技能得到锤炼,工匠精神得到培养。
4.2.1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抛锚式教学由约翰 布蓝斯福特(Bransford J.)等学者提出,主张教学应在具体情境中开展,真实事件或问题称之为锚。这种教学策略意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完整的情境中去识别问题和分析问题,获取直接经验。
4.2.2 抛锚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创设教学情境。“锚”(即情境)的创设是抛锚式教学的前提和序曲,为学生探索新知、参与教学过程做了铺垫。教师以“38 元一只的青岛天价虾”、大数据时代旅游行业频发的“宰客门”等事件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近年来旅游行业多地发生的一些失信事件。在抛锚式教学中,“锚”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选出的问题和事件就是“锚”。
确定探究问题。确定赋予了情境的问题类似于“抛锚”。结合前面教师及学生分享的素材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失信的原因以及“天价虾”事件对于青岛及山东旅游形象的负面影响等问题,深入分析旅游业宰客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因为学生理清解决问题思路的最佳方式就是大胆探究,自己去寻找思路方法,这也是学生深层理解关键概念的机会,鼓励学生设法去解决问题,主动搜集资料。
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共享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无小事”的辩论,在正反方的质疑中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修正他们的思考,从而建构新的、深层次对于旅游行业诚信重要性的理解,获得认识上的升华。
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问题导向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所以应注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考核并及时反馈。
4.3.1 随机通达教学的理论依据
斯皮罗(Spiro)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认识提出随机通达教学,该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源自弹性认知理论。初级学习阶段,学生学到的东西往往是具体的,如基础知识和简单技术,并能够在类似情境中再现;高级学习阶段,学生需要领会概念的复杂性,有时学到是思维方法或者是一种思想,并能够内化和践行。随机通达教学适用于高级学习,该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当学生对某一种价值观比较排斥,领会比较有难度的时候,可以采用随机通达教学策略。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单次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入耳入眼入心是有难度的。学生需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和学习目的进行同一主题的学习,从而获得多维度的理解,获得价值的澄清,在认知上产生质的飞越。
4.3.2 随机通达教学的具体实施
创设情境明确主题。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确立学习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关于未来,你有梦想吗?如何去实现你的梦想?“天上会掉馅饼吗”?社会对旅游服务业存在哪些偏见?身边哪些员工是你学习的榜样?
“随机进入”学习。高效的学习往往发生于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之中。实习阶段学生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与建构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随机进入”选择的内容存在差异,有些学生会抱怨某些懒惰的老员工,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了解学生的想法。其次,教师要做一个导航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向优秀员工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学生始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习阶段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基于劳动教育这个大主题,提出自己的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自我反思,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是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面临新旧经验的冲突,教师不要用固定的框架思维限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重点在元认知层面,重点提高学生的反省意识。
协作与会话。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朋辈之间的对话是完成价值观建构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在思维和观点的碰撞中、自我反思和对比观照中调整,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往互动和自我反思中体会劳动的崇高和光荣,获得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点燃学生对旅游行业和劳动的热爱。
学习效果评价。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反馈评价,用反馈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评价形式由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的贡献度以及意义建构等方面,建构主义理论不主张以统一的标准对待所有的学生。
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完美,内部也有很多分支,但它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它把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转向学生认知系统的激活和高层次的思维发展。我们要在理论上分析和把握它,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汲取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