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研究

2022-03-16 12:12欣周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利技术城际科研成果

陈 欣周 艺

(1.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系 广东·广州 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因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开放的创新环境、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而具备了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但也面临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链与产业链割裂等诸多发展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积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尽管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数量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但由于无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大湾区高校未能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专利许可和专利转让是衡量技术转移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许可和转让数据,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大湾区11城间专利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政策参考。

1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向大湾区内位于不同城市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实施技术转移,不仅有利于大湾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双链”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差异、地理距离等因素对大湾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1 有利于优化大湾区创新资源的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50余所高校,主要集中在广州和香港2个城市。广州高校数量高达82所,占大湾区高校总量的半数以上,且有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3所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香港高校数量在大湾区仅次于广州,且拥有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校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这2个城市相比都相差甚远。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有利于促进大湾区11城实现创新人才、研发经费、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1.2 有利于大湾区实现“双链”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专利申请量虽然较大,但专利转化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专利的质量整体偏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往往缺乏专利运营能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专利有许多并未充分实现其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了大量的“沉睡专利”“无效专利”。鉴于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存在专利转化率不高、专利技术溢出效应发挥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大湾区高校并未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有利于高校克服自身科研缺乏市场导向、专利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其科研活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上的主体──企业的技术需求形成精准对接,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承担着创新产出与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是创造并传播新知识的重要源头,然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影响了高校科研成果的外溢和产业化。

2.1 在高校区域技术转移数量上存在的问题

2005-2019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共实施区域专利许可250件、专利转让413件。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专利技术转移数量非常有限。具体而言,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拥有数十所科研水平较高的高校,但这些高校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及大湾区内区域专利技术转移数量与其科研实力严重不符。这一方面是由于港澳与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的体制差异和地理距离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港澳高校普遍存在“重论文轻专利”的情况,其科研成果多为学术论文或专著,缺乏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15年间,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的城际专利许可和专利转让的数量屈指可数:澳门的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仅实施了2件城际专利技术转移;香港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的城际专利技术转移合计仅5件。其二,位于广州市的双一流高校科研水平较高,专利申请总量也相对较高,但这些高校大部分专利申请未实施技术转移,导致其在大湾区实施的城际专利技术转移数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偏低。如历年来始终位列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排行榜前十的华南理工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的城际专利许可和专利转让的数量分别仅为159件和116件,而中山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仅实施了19件城际专利许可和44件城际专利转让。导致这一结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往往受传统科技创新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未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从而导致作为科技成果的专利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差距;二是科技人员缺乏足够的科技推广与科技服务动力。其三,粤港澳大湾区还有许多非双一流的高校,囿于科研实力的限制,其专利申请数量相对偏少,且即便申请了专利也往往质量不高,使得这些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专利技术转移数量也很少,甚至部分高校从未申请专利或实施城际专利技术转移。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校在粤港澳大湾区仅实施了城际专利许可2件、专利转让5件。其四,个别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虽然开展城际专利技术转移的总量交单,但实施两类不同城际专利技术转移的数量存在较大差距。如广州工业大学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专利转移共计131件,其中许可仅25件,而转让则高达82件,其转让数量远高于专利许可量。其五,广州、香港这2个城市集聚了粤港澳大湾区超过半数的高校,若这些高校对其他城市实施技术转移,无疑将有助于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然而,1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实施的663件区域专利技术转移绝大多数流向了核心城市,其中流向深圳、佛山、东莞、和广州4个城市的数量分别为158、135、99和38,占专利技术转移总量的64.9%。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实施的区域专利技术转移流向其他城市7个城市的数量极为有限。

2.2 在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质量不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高校缺乏高频的专利许可。一件高质量的专利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因此更容易被实施多次专利许可。而1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实施的250件城际专利技术转移中,仅有5项专利实施了2次许可。这从侧面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实施的专利许可普遍存在专利质量不高的问题。其二,高校缺乏长期、稳定的专利技术转移接收方。高质量专利往往会发展为专利组合,即某一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利和围绕核心专利的相关外围专利组成的一组专利,也被称为专利网。此类专利组合的持有者一般先将核心专利进行许可或转让,然后不断开发出外围专利,从而与专利技术转移接收方形成稳定、长期的专利许可或转让关系。但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都缺乏长期、稳定的专利技术转移接受方。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向138个被许可人实施了160件城际专利许可,其中有1个许可频次达4次的被许可方、2个许可频次达3次的被许可方、15个许可频次达2次的被许可方和120个许可频次仅1次的被许可方;向85个受让人实施了125件城际专利转让,其中有1个转让频次达7次的受让方、1个转让频次达5次的受让方、3个转让频次达4次的受让方、1个转让频次达3次的受让方、19个转让频次达2次的受让方和60个转让频次达1次的受让方。可以看出,华南理工大学实施的城际专利技术转移绝大部分都是偶发的。其三,现有专利技术转移较少涉及高新技术领域。1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实施的663件城际专利技术转移中,有381件属于化工技术领域、130件属于机械工程领域,占专利技术转移总量的77.1%。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实施的城际专利技术转移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技术领域。

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的促进对策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需要政产学全方位协同参与,以下分别从不同主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促进对策。

3.1 政府和产业层面的促进对策

政府和产业要通过采取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等措施,构建有利于高校区域技术转移的产业生态和政策环境,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突破体制差异等问题而带来的协同创新障碍,具体包括如下措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以突破湾区内知识产权流动的障碍,通过专利转移、许可等形式加强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高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技术合作,促进基础专利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大湾区制造业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转变。第二,构建风险投资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的互动平台,加强高校与企业界的互动和联系,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契合市场或企业的需求,帮助高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第三,政策上鼓励港澳高校在大湾区其他城市建立分校或下属学院,以克服地理距离对高校实施区域技术转移的阻碍作用。

3.2 高校层面的促进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创新高校技术转移体制和管理方式,以提高高校专利产出和专利转移的数量与质量,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科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具体包括如下三点措施。其一,高校应围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相关产业基础研究的重大科研专项,以加大对基础专利的科研投入力度。其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包括专利在内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如成立专门的科研成果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技术经纪人,建设合理的科研成果管理和评价制度,纠正“重论文,轻专利”“重专利数量、轻专利质量”“重专利申请、轻专利转移”等错误的科研成果评估机制。其三,高校应不断探索多元化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如可鼓励科研人员基于科研成果自主创业,成立高校衍生公司并积极鼓励高校向其衍生公司实施技术转移。

猜你喜欢
专利技术城际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镁冶炼专利技术研究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重复数据删除专利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