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事金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个很深邃且很神圣的话题。于读书尚浅、阅读书目屈指可数的自己而言,谈读书是一件令人十分紧张的事情,因此变得十分谨慎,甚至有些心虚。近日又迷上了读书,是的,用“迷上”一点都不夸张。便独个回忆起自己读书的岁月与感受来。尝试把自己读书之源,与书之缘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梳理。其中也就生发出一些感受来,也许浅薄,但很真诚!
(一)
小时候,母亲总是跟我说:“崽呀,你要读书呀,要不然就跟我一样,一个字都不认得”。懵懵懂懂中,我感觉到了认字很重要。于是,我六岁开始上学,识得了字,还会计算。在学校,老师们也时常告诫我们:“你们要是不好好读书,就会像你们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家种田种地了”。于是,我认真地读书——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写作业。至于老师讲得像父母那样有什么不好,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时的读书,无非就是学校发的几本课本。通过语文书识字,数学书学算术。后来,我读了师范,分了工作,当了老师。读书,让我与我儿时的伙伴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虽然每条路上有每条路上的风景,但它带给我的是我在生活的场景中不曾听过的,不曾看过的,甚至不曾想过的路。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思考和探索之门。读书,有用吗?大有用处!读书,因为需要,所以重要!在“知识”作为“硬通货”的时代,读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人迫切改变现状的主要路径。尽管这条路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一直都很重要。
(二)
工作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面对那些目不识丁的老乡,那些底子单薄的学生,总感觉自己具备了教小学所足够的知识,于是对于读书就没有太多的热情。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竟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这样也就增添了几分自信。后来,依然凭借过往的经历和从前辈们那学来的经验从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对于读书,总是觉得时间不够,也不迫切。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与深入,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原来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不知,所以无知!原本的自信不免心虚起来。“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的声音便又逐渐在自己的脑中清晰起来,并化为行动。
曾经只把读书作为自己业余爱好中一部分的我,努力去寻找能够帮助我解决工作困境的书籍。“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诠释。读什么书才能帮助我解决所遇到的困境呢?直到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教师的建议》第33 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这样写道:“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反躬自省,我将其与自己的书架中的书籍进行了对照。书架上所摆放的大多都是自己平日或以前读过的一些小说类的文学作品,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书籍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工作者没有读过教育类的书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这样的紧张与担心现在在我心中依然十分强烈)
于是,我开始对我的书架进行重构。首先开始购买和借阅一批教育类的书籍:《给教师的建议》《爱弥儿》《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杜威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新教育之梦》……尽管读的过程中有些书籍比较难“啃”,但是随着这些书籍的阅读,我慢慢开始对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增进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也让自己心中有了模糊的教育图景。其次,我主要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如何才能帮助自己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呢?我又充实了一些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优课论》《名师课堂经典细节》《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案例》等等一批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类书籍。有些书促进了我对自己从事的这门工作的深刻思考,改变了我对它的认识;有些书直接帮助我解决了工作中的困境;有些书具体指导了我的教学行为……在尝到了读书对自己工作带来的巨大帮助的甜头之后,它便成为了一种必需。因为重要,所以需要!后来,我所阅读的教育类的书籍越来越多。《第56 号教室的奇迹》《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阅读的力量》《朗读手册》《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教育未来简史》《墨菲定律》《学习究竟是什么》《无限的游戏》《要领》等国外有关教育类书籍也充实到我的书架中来了。
随着书目变多,变杂,我开始尝试对自己关于教育,关于工作,关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事业的书籍进行了整理。它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读关于工作的书。要读教育理论类书籍,要读自己所从教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类书籍,要读当前关于教育发展的书籍等等。二是读关于孩子的书。我们从事的是人的事业。如果我们对少年儿童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了解,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读关于少年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关于少年儿童学习的书籍,还要读少年儿童喜欢的书籍,我选择读了不少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了解当下的学生,眼前的学生。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书。只有了解这个社会,我们才能跟上它,才能与时俱进。当然,要读的书多如牛毛,我仅仅是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去整理,去罗列,去重构。读书,有用吗?大有用处!读书,因为需要,所以重要!在知识泛滥的信息时代,读书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提升工作价值,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工具”。
(三)
莫言说:“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起初看到这句话并不甚了解。直到前一阵子读完《人世间》这部长篇名著才有些许理解。我平时主要阅读的都是关于教育类的书籍。为了能够帮助自己消化这些书籍,还慢慢建立起做阅读笔记的习惯,每读完一本,然后对这本书进行梳理,遇到一些关键信息会进行摘录,遇到有相同或不同想法的地方还会写上一段或一篇小文章。因此,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是累并快乐的。听说梁晓声先生的巨著《人世间》反响很大(主要听身边人说在看这部电视剧),于是我就安排校图书馆馆藏了两套(对于一些好书,学校首先应该是它的最好藏身地,我一直这么认为)。最近居家办公,我就借来一套读。起初就是随意翻翻罢
了,有时就是为了放松一下阅读教育类书籍而产生劳累的身体。不曾想,读着读着,竟然陶醉起来,深陷其中,不能自已。脑中莫名生出“饿读”一语,说是“饿读”,一点不过。这部一百一十五万字的长篇巨著,我竟用了不到一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几次都是读到深夜,如食珍馐美味、饕餮大餐。忽而脑中又生出“散读”一语,所谓“散读”就是很散漫、散乱的读,因为读这部作品时,我或坐或趴,或躺或卧,有时会翘个二郎腿,有时还趁着孩子没在把脚架在书桌上,所有一切,极尽放肆,已然陶醉。假如从阅读目的来看,读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么直接直观的效用或好处,反而加重黑眼圈。但细细一想,慢慢回味,它所能给我带来是更多的更深邃的思考,关于社会、历史、人性等等。它还给我带来人生的启迪,关于善良、向上、奋斗。原来,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正如莫言先生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发挥它的直达人心灵作用的时候。”读书,有用吗?大有用处!读书,因为热爱,所以陶醉!在物欲横流、喧嚣甚上的时代,读书可以直达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与人物所处的时代,与作品外的自己进行对话。
(四)
一日,儿子小酷跑来问我:“老爸,我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网上有很多评论,有的说这部电影很好,有的却说这部电影很差。为什么会这样?”“那你觉得怎样?”“我觉得很好,因为它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尽管它并不像其他电影那样结尾都是以美好结束。”“《海边的曼彻斯特》依然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为什么会有两种甚至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呢?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以感受和观点就不一样了。”我说。
读书,有用or无用?不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