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燕 张志勇
(1.桂林医学院教务处,桂林 541199;2.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桂林 541001;3.桂林医学院,桂林 541199)
地方医学院校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中鼓励不同类型的本科高等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积极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面对高等教育新形势,地方医学院校又遇新机遇,迎来新发展[1-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大健康政策的深入、新一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的实施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地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和要求,坚持“以本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地方医学院校应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主动作为。
本文以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例,围绕“打造专业品牌,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实践,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利用、师资队伍建设与课堂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为一流专业建设核心内容。不断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服务桂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宽广,“医工”“医理”结合的步伐正在加快,地方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努力与学科特色相结合,但是大部分仍然是以模仿为主,导致区域内同类院校专业设置趋于相同,失去了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与行业产业岗位需求存在失衡或互不匹配。
地方医学院校专业建设对于认证体系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教学改革已经逐渐推进。 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进行合理制定。
地方医学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受到国家教育方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需求、教育标准及学科发展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内在文化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过程中多依托本校自身学科优势,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区域卫生产业的稳固发展和质量提升,培养的类型以应用型人才为主[3]。
通过采取用人单位、毕业生代表、在校教师、在校学生和社会需求方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依据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特别是桂北地区医学人才需求分析和学生就业趋势分析等结果,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确立围绕桂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需求为培养定位,培养过程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感和岗位胜任力,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和职业素养方面明确、公开、可衡量的培养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以人文素养、临床能力、科技创新、自主学习和大健康理念与预防医学意识作为特色进行完善和建设。
为了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还原医学本身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地方医学院校按照医学课程整合的内容,进行了基础医学阶段整合、临床医学阶段整合和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整合不同形式尝试[4]。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调研和分析,将内、外、妇、儿和神经病学临床专业课程按照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内分泌、运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等进行临床横向课程整合,减少课程教学环节和内容的重复,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底线标准和国家专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多样化模块式课程体系,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标培养目标需求形成多样化的人文课程、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精简学时学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特点,通过实践的方式加速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以适应医学教育变革的需求。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差异,减少必修课的课时,将部分必修课内容拆分成选修课的形式,保障学生个性化培养。
地方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人文科学、医学人文和人文素质模块课程均有设置,劳动教育也在不断融入,加强学生素养提升的显性教育。同时,各地方高校也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必修课程与讲座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三合一”人文教育方式,充实和完善“医学与人文”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大力推行大学生班级导师制,设立人生指导课程并正式纳入授课计划,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功能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利用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学校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等教学活动,专业建设的《病理学》课程获批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余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观摩和展示活动。
课堂是教学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单声道”“灌注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质量不佳。导致学生知识面窄,专业技能不高,综合素质不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已是大势所趋[5-7]。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加强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积极推动课程整合、PBL、TBL、BOPPP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将雨课堂、慕课堂等信息技术和网络优质资源融入其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获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课程,《中医学》等10余门课程获批校级一流课程。
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改变,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院积极开展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床边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融入临床教学,将理论、见习和实习全面贯穿。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外提升、内培养”的方式形成长期固定的师资培训团队和具有引领作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养制度建设,并保障教学医院教师水平同质化建设。
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是以教学目标达成为标准,课程考核多数对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目标达成多以学生综合成绩为评价指标,且考核内容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同时,在以知识为内容、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尺、以合格率或优秀率为导向的课程评价观指导下,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基本被遮蔽,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
课程考试改革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过程性考核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调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实现对教学各环节的实时监控,以促进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设计环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确保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专业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设置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8]。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贯彻医学教学全程的两阶段积分制综合考核。加强过程管理,体现医学教育不仅要“严”而且要“精”的教育理念。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推行三阶段综合考试,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基础综合考核,在临床医学学习阶段结束进入毕业实习前实施临床综合考核,在毕业实习回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9]。
开展“考试形式多样化、成绩构成多元化、平时考核灵活化、题型内容综合化、考核反馈制度化”的课程考试改革。降低记忆性试题比例,提高综合性、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增加非标准答案考试。
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发挥教师与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等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把课程考核作为促进学习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变革,教学资源的建设由传统的纸质教材课本和辅导材料转变为广泛的在线教学资源。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的出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的认定,推动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并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意见》的精神,推动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进行学分互认,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弥补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资源缺乏,课程质量欠缺的缺点[10-12]。桂林医学院开展“外引+内建”相结合的建设思路,推进学校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质量的提升。引进优秀的线上课程资源,开展线上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专业自建《诊断学》《病理学临床应用》等线上课程资源。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支撑条件有很大关系,地方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教育资源欠缺与招生规模扩大相矛盾的问题。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加大智慧教室、微格教室的建设,便于开展现代化教学改革和课堂改革,有效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充分发挥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的技能提升作用,按照分阶段、逐级递进模式,对入学教育、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实习教育、毕业后教育等形成梯队提升。
地方医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以教研室为主,教研室多以学科为基础,而且是以多临床科室构建。临床科室承担巨大的临床工作,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相对松散,组织架构无法对师资队伍进行全面把控,教师对课程整体把握不足。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将传统的内、外、妇、儿等综合多临床科室建立的教研室按照系统疾病进行教研室构建扁平化教学管理体系,优化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教研室绩效评价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
教师作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施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但是,大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医、教、研”之间的关系,主动参与课程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愿并不强烈,围绕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转变不够。
桂林医学院制定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以“师生为本”和“服务为本”的理念,使教学管理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13]。在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与教学全面挂钩,在高校系列职称评定中,需有一定教学工作量,并根据教学业绩完成情况进行累计教育教学评分。
激励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投入,转变教师“重科研、重临床、轻教学”的格局。制定“教书育人奖励办法”,对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和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团队进行教学奖励,激励教师全心投入本科教学。2020年度,教师教学奖励额在全校各类奖励额度中居首位。
建立教学质量二级管理考评制度,对二级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实施教学质量二级管理考评是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对二级学院院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考评,使考评与管理绩效奖励、考评与任期考核相挂钩,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问责并举[14]。开展三级督导督学管理模式,学校督导、学院督导和领导及管理部门督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评教的有效度。
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应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打造专业建设品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按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制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培养标准要求的科学、能力、技能、素养确立培养要求,建立支撑培养要求有效达成的课程体系。专业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和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水平提升,加强软硬件教学条件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上取得良好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汪丽燕:论文撰写;张志勇:总体把关,论文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