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碰美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海澄中心小学,福建 漳州 363102)
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也关乎着整体数学教学质量的优劣。只有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推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备极强的计算能力,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收获。学生计算能力虽与学生自身细心程度有关,但好的教学引导方式,自然能够助力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本文从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论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首先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升,是学生自身因素。小学阶段不管是低年级小学生还是高年级小学生,其对知识的认知都处于基础认知阶段,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思考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多维度分析,进而不全面的分析就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另外,新课标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当下素质教学,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推向了顶峰,教材的全面改革,由点引发的一连串数学问题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但学生心智能力尚未达到自主探索的要求,因而也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数学学科各知识点之间存在关联性,新旧知识存在交叉性,如果学生上一个知识点掌握不熟练,理解不透彻,也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是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只有帮助学生夯实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才能让学生获得计算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单一知识点的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如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以让成绩衡量学生学习能力成为教学发展的过去式,而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单一知识学习到掌握知识间的贯通性,促进学生学习潜能开发,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计算题占有很高比重,想得到计算结果,学生一定要对数学概念、计算公式、运算规律、计算法则熟悉,由此,学生想提升计算能力一定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很多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做错,并不是不会计算,而是对计算公式和运算规则弄错,导致最终结果出错。只有把基础知识牢牢记住,学生在遇到计算题目才不会出错。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很多,对计算公式、运算规律更容易弄混,教师要帮助学生稳扎稳打,将基础知识牢牢记住,以应对不同题目。教师要帮助学生经常整理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知识,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运用基本功,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因为多练才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做题技能,提高做题正确率。例如,在计算2.8×40 时,很多学生做错不是因为不懂得计算规则,而是把40 看成4,解答成2.8×4,或者把2.8 看成28,导致计算失误,都是因为平时练习时没有引起高度注意。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要加强日常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时候运算法则、计算公式都是正确的,可是最终结果错了,很多情况都是因为学生基本技能的缺失导致的。因此,在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成为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日常练习中注意总结规律性知识点,以此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快学生计算技能的提升,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很多学生对计算公式、运算法则都能掌握,但还是经常出错,主要是因为没有严格的习题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没有认真看数字的习惯,往往觉得自己看清楚了就开始做,其实是看错了,导致计算结果失误。提高计算能力一定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看数的习惯,集中注意力,提高计算质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由于很多学生审题马虎、观察不仔细、遗漏细节,导致计算出现失误,因此,想要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一定要注重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注意题目细节。在计算时学生们还应养成仔细计算的习惯,对于计算时的小细节要多看多想多注意,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结果正确率。在计算完成后重复演算过程,养成检查的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培养严谨的计算习惯。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口算能力增强。很多学生在计算时过分依赖笔算,导致计算效率低下,教师应培养学生不动笔计算,提高学生敏捷思维性,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利用口算训练提升计算速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熟悉计算公式、运算法则等,引导学生勤归纳、抓特性,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推理能力,所谓的问题推理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给学生创建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轻松心态面对数学问题,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学习中,并积极探索发现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倘若教师依然高高在上,只给学生相对于传统的宽松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环境舒适宽松是双向的,简单来说,是给学生较多学习空间,给学生身体上的放松,让学生切实感知到学习的乐趣,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讲解方式,不要以问题解决为重心,而是要以推理过程为重心,通过问题传授学生解决方法而非答案,通过问题点拨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知识传达,要注重透过问题分析知识间的相互关联性,引导学生学会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而后再注重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具备运用基本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要培养学生运用简便算法计算问题的能力,而只有先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练习,理清计算与问题之间的关联,理清数学问题的逻辑性,才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升,进而计算能力提升才会得到保障。
计算考核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叠加分析计算能力。虽说计算面对的常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和符号,但这些符号背后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考核,两部分知识间虽有区别但也有关联。就如同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实践效果就会降低,同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也必然反映了理论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对于计算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清晰各部分知识的性质和特点,找到共同和不同性,才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四则运算》内容,在讲授本章知识之前,教师应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熟知知识,要求学生在熟知知识的过程中标记出重点学习内容,提炼出教学的关键部分,并总结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能力做好铺垫。为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可选取教学中的简单部分让学生做讲解,探究加法和减法的定义。由于在小学低年级中学生对加法和减法都有认知,那这部分知识完全可让学生进行讲解,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利于教师调整实际教学进度。在学生对知识进行讲解之后,教师要依照学生讲解对知识进行补充和概括,并依照教材给出练习,让学生依据自己理解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习数学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不断变化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形成基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出现,生活中与数学问题相关的问题充满了变化性,也因而导致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具有灵活性。但小学数学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教师总是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拆分成单一知识让学生进行学习,如果学生在叠加计算中梳理不出知识间存在的连接性,就会影响学生计算能力发展。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计算技巧,使学生注重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变化。首先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思考能力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本质的有效方式。
例如,教学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多位数乘法》内容,教师在讲解习题时先讲解基本的运算方法,而后在根据具体习题给学生展示多种的计算方式。在计算习题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计算的一些小技巧,如5 在任何乘法算式中出现,不管与任何乘数相乘,其末尾都是0 或5。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在遇到多位数乘法时,可先计算具有此规律的数字结果,然后用计算出的结果再与其他数字进行计算。当然对于接近整十或整百数的计算,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熟知数学计算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计算中的简便算法,既能提升解题效率也能够保障正确率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学习方法,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计算技巧的讲解。
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认知能力,造就了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感知。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学习问题,对理解能力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就相对简单,但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较困难。为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利益,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形式。根据学生基础认知能力不同,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再结合层次区分,将不同深度的学习问题布置给学生。当然在组织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始终都要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做针对性指导,如给学生创建与问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或是利用游戏给学生做学习讲解,亦可通过实物演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教学中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更利于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可切实获得计算能力的提升。另外,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数学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数学注重的是最后计算的结果,而并非一些文字性的叙述知识,当学生在检验中发现错误,并及时对其改正,可保障学生获得良好的成绩,好成绩的获得对树立学习自信心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数学本就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学习来源于生活,课堂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课堂与生活相连接,把课本知识回归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以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计算的学习是枯燥的,只有数字的计算是没有意义的运算,而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应多将生活实际与课本相连,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赋予计算内涵,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以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百分数的使用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日常喝的牛奶、饮料,让学生找到瓶子上百分数的标注“能量3%”“蛋白质4%”“脂肪2.8%”等内容,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知不知道这些百分比数字代表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改变单一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提升。再例如,教师可以把单纯的数字赋予内涵,教师去超市买菜,买了二斤土豆,每斤七角,买了三斤豆角,每斤一元二角,结账时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计算,这样把计算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接,让学生在兴趣中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产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获得数学知识,认识数学规律,更好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计算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能力提升不是简单的一个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一个知识传授,而是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贯穿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课堂知识讲解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间的关联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加强锻炼学生运用简便算法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