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黄艳 万晓旻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的高度重视,我市高校国际教育领域党建工作研究与实践达到了新的热度与高度。202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1]如何在高校国际教育工作中贯彻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日益重视的课题。自2017年中组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党建工作中已树立了标杆。但是,来华留学生工作作为高校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更好地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方面,仍然有待深入探索。
国际教育领域的一切工作都是党领导下的工作,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与原则。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能够认识到涉外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能够做到坚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然而,“各级党组织在推动机关党建工作过程中还存在党建和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两张皮’问题”[2]。通常表现为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未能时刻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重业务轻党建;在解决业务工作发展瓶颈等方面问题时,党建思考谋划及办法举措不够多,融合不够好;在面对攻坚克难问题时,如何实现用党性修养激发解决问题的勇气、热情和韧性还有待提高等。
来华留学生工作不仅是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缩影,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将党建工作与其深入融合实乃“一举四得”:首先,将两者工作深度融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积极响应;其次,将两者工作深度融合是促进高校国际教育党员工作者自身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促发展,落地落实岗位担当的有益尝试;再次,有利于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有利于高校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最后,将两者工作深入融合也是更好地服务我国“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3]外交战略的具化行动之一。
与中国学生不同,来华留学生大多成长在国外,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中外历史、文化、家庭及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差别,使来华留学生在接受中国高等教育时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文化冲击”。同时,这个时期来华留学生也处在一个价值观逐渐形成、分析与思辨能力还在完善的成长阶段,国外一些媒体对中国负面甚至扭曲的报道有可能“混淆视听”,使学生迷失在其中。加之学生本身年纪尚轻,价值观尚未成熟,往往难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跨文化冲突。对此,高校国际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正确的立场与敏锐的观察力,及时了解来华留学生思想动态,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的知识底蕴与负责的态度,帮助来华留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培养“知华友华”情感。
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师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会受到文化冲击。这使得高校或者高校国际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很容易就将关注点更集中在如何克服和解决这种“文化冲突”上,从而一定程度上无形中降低了对党建与来华留学生业务工作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视。对此,高校国际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党员工作者更应该给予两者工作深度融合足够的重视,努力尝试拓宽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建对业务工作的引领作用。
虽然来华留学生的身份不是党团员,但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向学生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帮助学生培养知华友华的情感,是高校留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出发点。与此同时,从事高校留学生工作的教职工主体是党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坚定和锤炼党性修养是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党建工作对于师生两者而言,都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是一个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心理成熟的漫长过程;对于教职工,则是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坚持以信念推动实践的有效平台。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的需求。”[4]传统党建工作主要以会议学习、交流讨论为主,“在新媒体的介入和网络信息平台的高速发展时代中略显乏力”[5]。对此,高校国际教育党员工作者应当拓宽支部党建学习思路,有效利用新媒体与新技术平台,开发更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验课程,充分激发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的兴趣。
高校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6]的工作部署,坚持从中心工作链条中找到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载体建设”[7]。在推进业务工作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四位一体”(思想引领、管理创新、队伍建设、品牌创建)全融合、体系化的党建模式,着力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到教学管理、育人育才全过程。
全英文授课专业是高校近年来打造的来华留学生工作重要突破口和亮点。在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设置中,应坚持仔细审查,严格把关。在具体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构思上,努力提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授《中国文化》课程中,通过从中国姓名、颜色、生肖、厨艺到中国书法、茶、服饰文化,再到中国传统节日、地理文化等25个不同主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其本国文化做对比性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在课程反馈问卷调查中,甚至有几位来华留学生主动提出希望课程增设以“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相关内容,以了解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实现了国家的巨大发展。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也应向任课教师强调工作纪律;任课老师自身也应时刻保持正确的立场与敏锐的观察力。比如笔者曾在一次学生作业中发现学生使用了“不恰当”的配图,经与学生沟通确认,学生为“无意”行为,只因图上的中国文化元素采用了该图。经笔者与学生的深入沟通,该名学生在了解到其中缘由后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内容修正。
此外,高校探索以实践为载体的培育方式,是来华留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又一大亮点,进一步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如上海某高校举行的“青铜之旅”“书画之旅”“松江探访”等语言实践课,也包括结合时令节日的月饼制作、清明风俗、太极拳等文化体验,以及在建党百年之际组织学生参加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办的一大会址探访等活动。学生从抽象的课堂到具象的体验,实现了“沉浸式”地聆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故事,感受红色精神。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在线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更高的即时性、互动性与多样性有效提升了党建学习效率。新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存在,为来华留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比如,高校可灵活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各类APP等平台,深入推进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思想引导、文化宣传、生活指导等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的全方位、全过程。实践证明,来华留学生对于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平台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平台,激发年轻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好地为身处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便捷的指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高校国际教育党员工作者应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增加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高校党支部应通过积极动员群众、留学归国人员以及主动表示对党建工作感兴趣的来华留学生等群体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切实做到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群众优势,把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队伍的发展优势。
志愿服务是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党建工作与来华留学生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高校党支部可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了解师生,尤其是来华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点,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师生幸福感与归属感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师生一些 “急、难、愁、盼”的问题。通过这种志愿服务形式的党建教育方式,国际教育党员工作者一方面可践行群众路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可更拉近与师生的距离,更有益于来华留学生培养“知华友华”情感。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能够认识到涉外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能够做到坚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但是当前高校一些国际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业务工作比较实,党建工作比较虚,因此在推进两项工作过程中极易“厚此薄彼”,更别提将两者统筹谋划、深入融合了。国际教育工作者是高校,甚至有时是国家对外沟通的窗口,时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外沟通中有礼、有利、有节,才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思想认识。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通过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思想引导等举措,切实加强了思想认识建设。
此外,在党性修养建设中,高校党支部可以“三会一课”为抓手,通过有序开展“四史”专题学习,认真学习重要文献、指示与精神,邀请革命前辈讲党课、讲历史,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兄弟院校开展联合学习等形式,不断推进党员实现 “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的理论学习模式,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在党性修养建设的推动下,推进各项来华留学生业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来华留学生业务深度融合,以“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为切入点,以汉语课程、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为广大来华留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的渠道,使其对中国有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有助于高校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国际教育工作者政治素养,有力落实在工作岗位上,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促发展,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