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清
(陇南市康县云台镇初级中学 甘肃 陇南 74650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内容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共四大领域。”由于在小学阶段,其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学会,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当学生升入初中后,其知识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如数与代数方面的有理数、实数、函数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相交线、平行线、图形的相似、坐标等;统计与概率方面的抽样、中位数、众数、事件的概率等;综合与实践方面的实验报告等。这些内容相比小学数学知识更为抽象难懂,加之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影响,部分学生就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进度了,不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水平,都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的问题,并寻找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调查问卷,具体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1 师生关系不和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初中数学知识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课堂教学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十分沉闷。有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紧张沉闷的环境下,其大脑思维活跃度仅仅只是平时的20%,所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其学习效率是十分低下的。从调查问卷来看,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原因除了数学学科特殊性而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部分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师生之间就不能再像小学甚至幼儿园那样“没大没小”,否则课堂上还如何教学。因此,每天进教室后,总是一副十分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个个望而生畏。不仅是在课堂上,课后也与学生距离拉的很远,师生之间总有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时间久了,师生之间因为缺乏沟通和交流,关系也变得生疏起来。课堂上师生互动时,学生因为担心答错而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所以大都选择沉默不语,课堂气氛自然变得沉闷起来。
1.2 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不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时,通过引导,让学生仔细回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亲身经历或看到过类似的生活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确确离不开数学,当学生明白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后,就会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探究数学知识。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关于人和动物等的数量计算结果为小数或分数时,就要考虑自己的方法是否有问题,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于人和动物的数量结果怎么可能会是小数或分数,如果在日常教学中不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当出现这些计算结果后,学生可能不会考虑自己的计算方法。又如统计与概率当中的排列与组合知识,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农业生产,工业设计,遗传学、生物学等方方面面,学习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可以学会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衣服的穿搭等。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以教本为主要教学资源,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很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概念。
1.3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不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个体差异再所难免,这尤其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及数学知识难度的加大会越发明显,如有的学生都上初一初二了,就连最简单的方程都不会解答,甚至有的学生连乘法口诀也背不下来。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先天不足,对数字一点都不敏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学基础没有打好,导致知识断层。其实,他们也想和其他学习好的学生一样,每天受到同学的羡慕、教师的赞扬和家长的认可,但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终也是无济于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部分教师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唯分数评价学生,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干什么都是对的,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过分迁就优等学生而讨厌学习上在困难的学生,且不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有的学困生虽然计算能力差一些,但对图形的理解却较为突出,而在他们心中已经对这些学生有了一定的偏见,所以即便发现这样的优点,也不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到最后就连最起码的学习惯没有了。
1.4 小组合作只重形式,不重实际效果的提升。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从不考虑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说改就改,且改得是面目全非,等改过试过以后,最终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到头来别人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学会就连自己最根本的教学方法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特别是在提到小组合作时,平时从来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教学活动,但为了博得众人眼球,告诉世人他在改革,提前彩排,课堂上看起来师生互动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小组参与率高,成效明显,但深入了解才发现,这样的课堂都是在前几周就像拍电影一样演练过无数次才有这般效果。难怪!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演让别人看还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丢失了本质,那再好的改革也只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2.1 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由此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要认为初中的学生管理严格了就听话,其实不妨学会放下身架,与学生打成一片,当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会发自内心地尊敬老师,这样不但不会出现故意捣蛋的情况,而且还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和谐,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微笑。情绪会传染,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学生的恐惧心理自然消除,心情好了学到的知识自然也就多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一般都很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特别是面对老师,他们更是有太多顾虑,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对症下药。
2.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初中数学知识大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平移》时,以图片形式展示生活当中平移的现象,如电梯的运行、火车的行驶、吊车吊起重物、抽屉的拉动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平移的特点,即改变物体的位置但不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就能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而简单,进而在探索图形发生平移后如何寻找平行线及相等图形的数学活动中,就为学生奠定了相关的基础。
2.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比较突出,因此教学时,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不同发展。对于基础较好、反应敏捷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根据其已有的知识水平,理解基础知识即可。同时,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还要加强对他们的课后辅导,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消化掉课堂上学到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另外,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分层对待。如笔者在教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后,按照开学初根据学生各方面因素分好的ABC三个层的小组,给A组学生布置了难度较大的作业题,如有分数、小数、带分数共同参与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给B组学生布置了相对适中的作业题,如整数、小数参与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而给C组学生布置了最基础的有理数加减练习,如“(-6)+(-8)=、0+(-2)=、-3+2=”等,要求学生只需要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方法与技巧即可。
2.4 正确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实施,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一方面,要从自身及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效仿。在师生长期适应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实施小组合作参与学习方式,一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时之间都不能适应,这样不但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反而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到底,切不可半途而废。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坚持实施,不断摸索、总结、改进,从而有效开展。
总之,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科任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