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霞
(白银市会宁县八里湾乡李湾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99)
现如今我国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水平在持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的了很大的提升,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父母和长辈帮助自己完成,同时父母们也会比较溺爱学生,这就导致学生不仅缺乏应用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思想上也会以自我为中心,使得学生很容易在学校和生活中出现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的正常发展。现在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时,教师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将语文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语文知识的还以,而且学生将会进行更多的“劳动实践”过程,可以直接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并且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够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以及劳动能力得以同步提高,帮助小学可以更为积极健康的成长。
现如今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个阶段的教师都会在日常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在小学阶段中,学生尽早提高自身各项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顺利的成长和学习,不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比较的单一化,而且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基本上只能展开被动式的学习,这就导致小学生无法对自身的能力展开锻炼,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了影响。现在当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后,教师会根据教学的要求彻底改变授课的模式,在课堂中会为学生安排操作性和实践性更强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将会通过亲身感受或者实践操作等形式来体会语文知识和劳动的技巧,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肢体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小学生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做好铺垫。
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质量的课堂授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是在传统的课堂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比较的单调,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都会按照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来为学生讲解知识点,这会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成长,而现在教师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课堂之后,教学质量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劳动教育”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教师需要从更为实际的角度来安排授课内容,不仅要让语文和劳动高效融合,同时还要使劳动方面的内容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会改变授课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在课堂中呈现出丰富的劳动内容,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提高对劳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巧并改善他们的思想状态,使小学能够全方位的提高。
现如今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劳动相关的课文,这些课文可以作为教师展开劳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不过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普遍较低,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口头式教学,那么学生可能无法通过教师的叙述理解劳动的真谛以及语文知识,降低了教师授课的效率,也不能提高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借助更为直接的手段来实施授课。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展开课堂教学,当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且绝大部分的小学都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电脑以及播放工具,当语文教师开展授课时,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展示出丰富的劳动内容。在实施授课之前,教师先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挑选出其中具有劳动内容的部分,并在网络中寻找图片或者视频,当正式上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器展示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同时对学生展开授课,这样小学生借助多媒体的帮助,不仅可以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还能直观的了解劳动的技巧以及意义,让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提高自身的劳动观念。
例如教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千人糕》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制作“糕点”的视频,当授课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工具播放准备好的视频,学生一方面可以在视频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制作糕点”这一劳动过程对人们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提高了对劳动的认知。
语文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时,首先需要明确“劳动”属于一种即时性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模式,借助实践的方法来对学生展开劳动教学。小学阶段的课文相对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叙事”形式的文章,故事中会用丰富的人物以及实践,其中就包括了“劳动”方面的课文,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让学生展开“情境表演活动”。在授课之前,教师需要根据课文中的内容为学生制作表演的剧本,当展开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展开阅读学习,并且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课文中如何体现“劳动”,并且将劳动的技巧告诉学习,而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前制作好的剧本展开排练和表演。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将在课堂中亲身体会“劳动”,通过模仿等形式来锻炼劳动能力,掌握劳动的具体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劳动理念。
例如教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模仿表演活动。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乡下”的生活方式,而后教师让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劳动”表演,让学生亲自感受“种地”“喂鸡鸭”等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表演活动,可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在演绎中锻炼劳动的技巧,理解劳动对生活的帮助,使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劳动能力。
劳动和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日常中不仅随时能够见到劳动的场景,而且还可能亲自参与到劳动中,因此当教师在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时,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展开具体的教学,而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劳动理念和方法,教师同样可以在课堂中让小学以多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劳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分配语文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同时由于课文当中包含了劳动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生活中是否见到或者经历过相似的劳动过程。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对文章展开阅读研究,并且利用交流探讨等形式对劳动的内容以及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学生之间在不断合作中,可以发散思维,提高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并且在讨论过程了解劳动的作用以及技巧,最后教师在展开总结性的教学。通过合作化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体会劳动对生活的作用,使小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的意识。
例如教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时,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对文章展开合作阅读,同时提出问题,如“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或者亲手种植过植物等劳动过程?”,而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了解文章内容,并且利用相互交流来探讨问题,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来了解生活中不同的劳动过程,让学生知晓通过劳动才能“收货”的道理,以此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观念。
家长永远是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在学校以及家庭中,很多学生会模仿家长们的言谈举止,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家长对学生的作用,在实施“劳动教学”的时候,展开“家校联合”模式,通过家长的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当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完成授课后,首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具有“劳动”性质的课后练习,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作业带来的压力,使学生在劳动中回顾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和家长进行联系,让家长协助学生完成“劳动”作业,不过教师需要向家长强调,家长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劳动的技巧,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劳动的过程,以此确保小学生可以有效掌握劳动的方式。通过“家校合作”,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使小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对劳动的认识。
例如教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帮助“父母干家务”的作业,而且让家长以“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完成各式各样不同的家务。利用此种模式展开“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真实的体会劳动过程,通过家长的有效指导,学生可以高效的学习劳动的方式,并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慈母情深》后展开劳动作业,学生将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感受劳动的不易,使小学生能够更加敬爱自己的父母。
总之,语文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需要有效的整合和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内容,并且改变授课的方式,需要提供更多劳动的知识,并以直观化、实践化以及自主化的形式来实施授课,让学生能够简单快速的学习劳动的内容,同时亲自实践劳动的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使小学生可以成为更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