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陇南市武都区外纳初级中学 甘肃 陇南 746042)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拥有了独特的文化精髓,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我们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无一不承载着古人的赤诚爱国心、政治理想、远大的抱负……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想要让中华历史文明、悠久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得以传承发扬,焕发新活力,就必须要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初中阶段的古诗词都是经过筛选,符合学生精神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而编入到教材中的,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古诗词中隐含的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到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1]。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当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在学习的规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理解古诗词向我们传达的思想理念。编入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非常经典的,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认同传统文化,能够自觉地学习、传承、发扬,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想学好语文古诗词,先要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要学会深读古诗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阅读活动,在每一次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和理解都会逐步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山下时,我会对古诗的背景进行简单的讲述:这首古诗描述了冬末春初时节,作者在北固山对看到的景色,暗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增添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景色,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景色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这样的介绍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置身在古诗描绘的情境中,并展开联想,切身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自己的感想,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4]。
在带领学生学习《观沧海》时,我设计了细读品鉴环节,播放了观沧海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对整首诗的情感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进行反复品读,思考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精读,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伟大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气概。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诗中学到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害怕一时的失利,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在初中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很多古诗词都提前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如《木兰诗》中花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将一个孝女形象展示给大家,“准备出征、奔赴战场”表现出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卸甲还乡”表达了花木兰忠孝两全。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花木兰的形象向我们传达了哪些美好品德?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花木兰的形象逐渐变得鲜活,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体会到当下和平生活的幸福感。
比如,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可以带领学生先了解作者辛弃疾本人,再结合整首诗,解读出作者所传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是豪放派诗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他的诗中传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对国家有着炽热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抱负。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古诗词中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的责任担当,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古诗词是重难点的部分,生涩难懂的字词、文言文的表现形式,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带领学生逐字解释,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意思即可,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无法挖掘深处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去想象、感受古诗词里面的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只有充满想象力,学生才能有兴趣去深挖内容,才能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5]。
比如,《使至塞上》中对边陲大漠的描写,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在读完这篇古诗后,你们能想象到什么画面呢?可以和大家分享出来吗?”有的学生回答道:“老师,我想到作者骑着马,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夕阳西下,一股孤烟升起,很悲凉的感觉。”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视频、图片等来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展开想象,理解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当学生在脑海中对于古诗中的场景已经有概念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情,想象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诗情画意,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作者思想情感、文化影响和教育意义都是在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古诗词中的点睛之笔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其内涵。古诗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能够用简短的几个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读起来惊叹不已,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比如在学习《野望》一文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句简短的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天山林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和连绵的群山都被披上暮秋的光辉,听上去像是一幅宽阔的景象,但是细品又有些荒凉之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欣赏这些写作手法,从语言中感受到传统文学的精妙之处。
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句,经常被后人引用,在学习这些佳句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同时也要背诵下来,比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于佳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壮志胸怀,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于教材中的内容,更要走到生活中去,拓展课外的知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与教育意义,无论在何时都能感受到其浓厚的情感。比如在古诗词中,中秋节是最常被描写的对象,文人雅士对着中秋圆月抒发情感,或思乡之情、或思念亲人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开展丰富的古诗词专题活动,比如中秋节朗诵比赛、清明节古诗词鉴赏等,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滋养心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传承和发扬。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古诗词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广为流传,作者在自身困苦的时候还能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博爱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仁”的体现,也正是这种仁爱之情,才让这些诗词流传至今,感动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师就可以一次开展寻找仁爱思想的活动,让学生从教材中或者课外材料中搜集有关于“仁爱”的古诗句,在搜索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仁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古诗词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语言技能。同时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要重视从不同的角度引入,丰富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的感兴趣,主动的进行探索,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