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珍玉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内容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其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原因。小学教学过程中,少先队活动是具有多样性与实践性,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相结合,是基础教育当中正确、有效的教育模式,是本篇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
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少先队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其的主要意义并不是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而是能够彰显出传统文化自信与自豪。经过课堂实践学习、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思想方面的互动与交流,可以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文化素养,促使少先队员进一步掌握与理解民族文化,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认同感、获得感以及归属感。促使少先队员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有效发挥出党的后备军价值、带领我国广大少先队员走在时代前列。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学富五车,经过长久的历史沉淀,促使形成我国与众多民族的文化知识,这对少先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基础教育进行过程中,少先队员在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时,经过创建少先队活动实现,并且可以提升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加强少先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展现出民族精神,发扬出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贯穿在少先队活动当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有效发挥出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相结合的意义。
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流传,聚集了我国大量的优秀民族精神,为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小学教育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小学语文科目当中的儒家思想很好的展现出来,促使“仁义礼智信”可以贯穿整个教学实践当中。创建少先队活动,要想获得明显的成果,道德教育在这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走向,这对小学生们的道德水平建设有着非常明显的意义。
首先,作为学校,应当积极主动的为学生们提供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少先队员们使用手抄报或者宣传栏等等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利用校园环境的作用来熏陶少先队,促使少先队员们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当中,潜移默化的加强少先队员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另外,还可以发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也能够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众所周知在我国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端午节,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在前几天组织小学生们对黑板报进行设计,以此来歌颂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传递出少先队员们的爱国之情;还可以带领少先队员观看龙舟赛,让他们深深的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以及优良品质。再比如,当过新一年的春节以及元宵节的时候,就可以让少先队员们在家观看我国各个民族过年、过节的各种风俗习惯,深深的感受节日氛围,促使少先队员们理解与掌握春节以及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不让我国传统文化逐渐消散。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少先队员们体会到节日的快乐与美好。第二,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作用来实施宣传传统文化。在每一年的清明节期间,教育工作者还可以使用学校的公众号或者微博等等公众媒体介入,发起有关纪念英雄的活动,促使少先队员们能够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当下的生活难能可贵,应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少先队活动当中实施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大部分都是借助传统节日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讲故事的方法,基本上所有的少先队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听故事,也是他们接触最早的学习方法。当每一个传统节日即将来临之前,就可以先让高年级的少先队员来采集一些与节日有关的资料,然后在为低年级的少先队员采用讲故事的模式,以此来帮助低年级的少先队员们了解与掌握节日的文化特点以及其中的内容。站在那些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们的角度来讲,学习诗歌的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一点,因此,教育工作者就可以组织少先队员们开展诗歌朗诵活动,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小学学校当中,非常普遍的就是以图片和文字两者相结合的手抄报,因此,就可以让少先队员们经过创造手抄报的方法在清明节时期歌颂伟人、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手抄报的方法来表达出爱国之情等等。最后教师在进行展示小学生们的作品的时候,不止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加理解传统节日,还可以耳濡目染的对少先队员们开展道德教育。在传统节日即将来临之前,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少先队员们和父母做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手工作品。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可以和父母一起进行手工创作,以此来表达出节日文化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有效激发出少先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少先队员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产生热爱劳动的美德。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少先队员们进行“讲国学故事”的比赛或者经典的美文诵读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促使少先队员们学会感恩、孝敬父母以及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美德。
要想少先队活动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两者有效结合,应当积极主动的重视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因为他们是少先队活动的直接负责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少先队活动的质量以及成果。另外,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非常有助于提升少先队活动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下去。学校重视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培训,主要就是让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创建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课程,根据少先队们的逻辑思维意识来进行教学,提升少先队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有效开拓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另外一点,要想完成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的有效结合,应当积极主动的创建一支志愿者队伍,收入一些具备专业性特点或者国学教授以及民间艺人等等,促使他们可以成为传统优秀文化科目的领头人,对建设教育工作者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小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家庭作为他们学习知识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个教师,与此同时也是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主要人物。在每一位少先队员们的家庭当中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助于少先队员们学习活动与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根据少先队活动的指导纲要当中对参与人员的要求,应当打破过去、传统对少先队活动的约束限制,应当积极、主动的向少先队员们的家庭方面进行扩展以及延伸。所以,在详细的少先队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少先队家长们的参与,以此来保证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少先队活动当中并顺利的进行下去。最后还需要让少先队员们进行“扶老携幼”一系列活动,在家庭当中,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父母洗脚以及做家务等等有关活动,促使少先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知道感恩父母,以此来养成优良的习惯,提升自身修养。
要想促使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更好的有效结合,就需要借助评价监督体系,促使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利完成,并可以在基础上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并激发出教育工作者以及少先队员们的积极性。经过科学、有效、合理的评价监管体系实施制约,对教师以及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促使少先队员们可以积极的投入到现实学习中,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经过建立与完善监管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少先队活动的正常开展,并经过少先队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可以加强考核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在基础上提升教学效果。还应当把少先队员当成评价主体,以少先队员们的获得感以及满意度当成是评价少先队共同成长与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主要标准。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少先队员的评价当成是过程性评价并不是非事后评价,也就是说在少先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丰富与完善他们的传统文化教学的设计方案,促使少先队活动的方案、进行以及评价制度都需要遵循儿童中心原则,并让少先队员们满意,以此来创新少先队活动的激励评级制度。
根据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当下时期,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工作者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少先队活动是小学生们的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内容,把传统文化与少先队活动两者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满足少先队员在成长路上的真实所需,促使小学生们能够获得整体发展与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每一代人都有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少先队员们作为当下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发扬者以及传承者,都有义务肩负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有责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