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3-16 02:48:23安子娟
今天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学古诗词

安子娟

(定西市安定区福台幼儿园 甘肃 定西 743000)

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了大量的思想精髓,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自信的源泉。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而有意义的,其必要性在于:第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核。第二,传统文化是每位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托。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培养学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学前阶段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结合幼儿前运算阶段的发展特征,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又有助于发扬中国文化。

1.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现状

1.1 传统文化融入方式老旧

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方式只是以简单的背诵为主,学生的背诵,只是机械记忆,并不能完全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简单的背诵只是将传统文化的融入停留在表层,学生不能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味。教师没有很好的将时代的发展、幼儿的认知特点、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一起,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中,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1.2 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前教育中,教师毋庸置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首先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了然于心,在学前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帮助下,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中,因为学前儿童的向师性较高,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教师适宜的引导、合理的组织、正确的安排都是有助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幼师的入职门槛较其他职业低,除此之外,幼师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使得幼师的文化素养不高,这也是不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中的原因之一。

2.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

2.1 适宜儿童的国学经典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早已有之,《史籀篇》、《仓颉篇》、《急救篇》、《弟子职》是汉代所用的蒙学教材,流传较广的蒙学教材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后成为“三百千”,这些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汉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将“三百千”等国学经典融入学前教育之中,既能够使得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因而,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学前教育理念的。

2.2 适宜儿童的古诗词

古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当将简单的所蕴含韵语知识、汉字知识、思想情感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古诗词引入到教学中来。现阶段,学前的教师经常将古诗融入其中,但引入的方式仅仅是诗词的背诵,如幼儿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已经熟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在嘴边常常挂着这几句诗词,但是古诗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是不知道的,更不知道这首诗中“午”、“土”、“餐”、“苦”所含的韵语知识,另外对于这首诗中包含的汉字也是不认识的,所以,这首诗中所涵盖的农耕文化,学生更是无所知的。

2.3 儿童感兴趣的民间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得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堂内容。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的感知能力是十分强的,该阶段的学生通过感知了解外物,认识外物,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民间游戏是中国人取乐的一种方式,它承载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这些民间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实地考察民间的社火文化,并组织排练学生跳社火有关的舞蹈,在跳社火的过程中,了解社火文化。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猜灯谜,在猜灯谜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的灯谜文化。

2.4 贴合儿童生活的传统风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风俗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就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放鞭炮这个习俗就是为了赶走“年”的怪兽而流传至今的,贴春联寄寓着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望,其押韵、内涵、形式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前教育的儿童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传统习俗,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学生所接触的传统习俗进行教学,如当地正月十五会有猜灯谜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做一些灯笼,在灯笼上写上字谜,让学生猜字谜,因为学前儿童认知水平不是很高,认识的字也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可以将灯谜的内容换成学生所看过的动画片、所听过的成语故事等,念给学生听。

3.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意义

3.1 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把学生看做主体是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学前教育应结合现代媒体、生活实践等全方位、多维度地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因而,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2 有助于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养为目标,这样才有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能。这就要求学前的教师:第一,不断更新自己的学前教育理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学前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学前教学。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学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所以,学前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时代。第二,要在学前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师可以借助演示法、观察法等方法提升自己的课堂质量,因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改善课程结构,在不断完善课程结构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融入是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3.3 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古时的孩童在蒙学时期能够熟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如今高中的学生对“三百千”的内容也是十分陌生的,可见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而有意义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4.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策略

4.1 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融入学前教育

民间文化是产生于民间的文化活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如南方过年吃元宵,代表团团圆圆,与南方人不同的是,北方人过年喜欢吃饺子,谐音 “交子”,是辞旧迎新的意思,代表着家人团圆。民间文化具有创造性以及艺术性,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剪纸、南方地区的刺绣等都属于民间文化,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学习,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学生的实践经验包括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因而,教师在讲授间接经验之外,还要注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第一,注重集体发展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每位学生所经历的事情,所积累的经验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经验角度出发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抓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多感悟、多思考,才能使得传统文化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第三,以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善于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

4.2 将适宜的古诗词、国学经典融入学前教育

古诗词包括诗和词,古诗又包括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唐代以前的古体诗,韵律较为严格,唐代以后的叫做近体诗。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诗词本身而言:第一,诗词本身有着优美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诗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记录了古人的生活习惯,如“汗滴禾下土”我们知道了古代社会的农耕文明;“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知道古人重阳节的节日习俗。第三,诗词蕴含着古代人民的精神品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我们知道了古人的爱国情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们了解了古人情深义重的友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让我们知道了古人的家国情怀。就诗歌的影响而言:第一,诗歌的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诗歌中所阐述的礼仪文化、孝文化是现代人应当传承和发扬的。第二,诗歌影响着现代人的情感取向,如古诗中的家国情怀,是现代人必须所具备的。

因而,将适宜的古诗词、国学经典融入学前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学经典、古诗词的融入,使得学生更好的认知中华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适宜的古诗词和国学经典,然后对这些古诗词以及国学经典进行分类,并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古诗的含义,进而在了解古诗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才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3 将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融入到学前教育中

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融入学前教育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因而,将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融入到学前教育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剪纸作为传统文化实践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将剪纸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剪纸的由来,再让学生知道剪纸的方法,最后亲手实践举行剪纸比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剪纸文化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

教师将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融入到学前教育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所选的传统文化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第二,所选的传统文化一定是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国学古诗词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垂”改成“掉”,好不好?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