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诗召
(福建省福鼎市茂华学校,福建福鼎 355299)
教育首先是唤醒灵魂,造就人格的事业。如果过于注重分数,“仅仅灌注知识”,而“不贯之以理想”,最后没有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这种教育就是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批评过的“非所以施于人类”的“机械之教育”[1],从事这种教育的教师也就是不合格的。
当然,衡量教师是否合格,分数肯定也是要看的,升学率也是要顾的。但只看分数,只顾升学率,终究是目光短浅。学生考试分数、升学人数,不全等于教育质量,因为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育人,在于塑造人格。学生分数高、升学率高,不等于教师就合格、就优秀。只抓这两个“数”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也不是本色的教育,它是被夏丏尊先生讽之为“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的“浅薄粗疏”[2]的教育;只想着这两个“数”的教师,不是真正合格的教师,他是被夏丏尊先生斥之为“目的但在地位薪水”的“坏的”教师,现在可称之为一心利用学生分数以求自己争先晋位的精致利己主义教师。
就是把学生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的一个指标,也决不能不考虑生源差异。深受我国道家思想影响,倡导“非指导性教学”的美国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明确提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3]。事实也证明,学生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主要靠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人所能替代。这样说,绝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也绝不是忽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作用。评聘教师,不仅要看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更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综合考查教师教育理念是否科学,能否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必要时应科学组织学生代表参与评议教师是否科学施教,做到“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兼顾,既要看教师能不能让学生有提质增效不虚此行的“获得感”,又要看教师能不能让学生有降压减负健康成长的“幸福感”。一位真正合格的教师,绝不会以减负为借口,过分放纵学生而忽视健康成熟人格的培养;也绝不会以“都是为你好”为由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健康成熟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融化在德智体美劳等方方面面,各学科教师都要充分认识该学科在立德树人造就人格方面的独特作用。
例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树立规则意识等,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最先与最后”的思维品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目前,我们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永争第一”思想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面对困难逆境暂时落后乃至失败的思维品质的教育。
例如,语文学科更是培养健康成熟人格的大课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要求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做题操练”。可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题海战术”机械操练使语文的人文情怀育人功能丧失殆尽,学生几乎成了麻木不仁的“做题机器”。但同时也有坚守语文规律的教师,不搞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同样可以让学生考取好分数,从而获得核心素养和考试成绩双丰收。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健全人格的工作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教师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言行举止中。一个要教育好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文化自觉,不能首先完善自己的人格,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
有一位班主任老师,经常在班级群里提醒家长配合他的工作关心孩子,每周末都特别强调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他布置的学科作业。有一次是这样的:各位家长,快期末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请及时给孩子送来添加衣物和营养品,千万不要让孩子因身体原因影响考试成绩和班级荣誉。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情真意切,但他是真情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呢,还是真情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呢?是真情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呢,还是真情关心自己的地位薪水呢?学生及家长心中慢慢都会有数的。如果学校多是把荣誉称号授予缺乏文化自觉,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健康以及成熟人格培养的教师,长此以往必然要破坏教育生态环境,使教育内卷化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其不良后果要比搞建设只抓形象工程,搞经济只抓GDP严重得多。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给青少年什么教育,就可知道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以后会怎么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4]所以,只有合格的教师,才有优质的教育;只有优质的教育,才有优秀的人才;只有优秀的人才,才有优秀的国家和社会。然而真正合格的教师,首先是师德师风高尚自觉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成熟人格的人;真正优秀的人才,首先是人格健康成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考高分上好大学,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来说,是自己的梦想,又是全家的期望,我们必须重视。但是这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更不应该是最主要的人生目标,健全的人格修养,应对成长道路上的种种考验,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健康优雅地生活,才是一生的成绩,我们更应该重视。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家庭什么学校,我们都不能忽视尊重自然贴近生活的教育,都不能忽视热爱亲人感恩社会的教育,都不能忽视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育,都不能忽视直面挫折坚强乐观的教育,都不能忽视法治观念公序良俗的教育,都不能忽视平等友爱责任担当的教育,都不能忽视民族团结美美与共思想的教育……,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今天,更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明天;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今天,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明天。在这方面,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对当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仍有指导意义借鉴价值。如果不重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就会办成不能施于人类的机械教育,那么我们的努力奋斗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因此,我特别想说,学生自杀事件、弑亲弑师事件时有发生,以及不少地方高考升学率很高、名校人数很多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或者即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低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高的怪现象,恐怕和我们教育目的不端正,“过于注重分数”而严重忽视培养孩子和学生形成健康成熟人格的畸形教育有些关系吧。我坚定地认为,教育学生首先“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的教师,比那些拼命教导学生“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教师,教育学生胸怀理想懂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教师,比那些一味教导学生“努力走出农村(大山)”的教师,更得教育精髓更有教育智慧,更能培养有益于家庭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那些不仅能为学生今天考虑,帮助学生升入理想学校,又能为学生一生着想,自觉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成熟人格的教师更合格更优秀,人民和国家,时代和未来更需要这样的教师。
孔子重视塑造宰予人格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宰予大白天在课堂上睡觉,孔子虽严厉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但并没有放弃他;不但没有放弃他,反而给予他更多关注;不仅关注他的学问,更关注他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孔子看来,健康成熟人格的养成重于学问技能的训练,所以孔子多次及时对宰予的不当言行或思想进行严厉批评或循循诱导(见《论语》“八佾”“公冶长”“雍也”“阳货”等篇)。后来宰予能成为“孔门十哲”之一,和孔子十分重视学生健康成熟人格的教育思想密不可分。
蔡元培先生也认为,决定学生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在1912年他就指出,体育为首德育为本的“五育”是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需。尽管他所说的“五育”和新时代“五育”有所不同,但他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时和当今的教育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1917年,蔡元培先生又更加明确地强调:“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且不说民族社会和国家,单从最现实的个人与家庭角度讲,一个人如果灵魂里没有了温度,缺少了善良,没有健康的人格,即便从农村走到了城市,从山区走向了厂区,甚至由蓝领变成了白领,他的人生也不会有更大的价值,他的家庭也不会有更大的幸福。我们要明白:成年人的幸福,人一生的幸福,是和他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健康成熟的人格密不可分的;而很多社会问题是由人的心理问题人格问题造成的,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留下的问题。当前大中小学生中有严重焦虑抑郁心理甚至有自杀等其他极端倾向的比例惊人,绝不是危言耸听。“救救孩子”,家长责无旁贷,教育工作者也要当仁不让啊。
对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极端行为,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各方面首先都不应相互指责,而应反求诸己。社会教育大环境出了问题,政府部门要反思要改革,不能让“榜样”的宣传或宣传的“榜样”带偏了方向;家庭教育小环境出了问题,家长要反思要改进,不能因为孩子小就觉得一切都有理。无论是社会教育出问题还是家庭教育出问题,都不是学校教育出问题的借口和挡箭牌,不能一到关键时候就难取证,以“都是为你好”为由推卸本该承担的责任。学校不是“工厂”,教室不是“车间”,老师不是“工人”,学生不是“机器”。有校长或老师会说,环境使然,身不由己。请问:同是地级市里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学,为什么唐江澎校长能把学校办得那么充满活力?同是贫困山区学校的老师,为什么兰会云老师的学生那么健康快乐?同是高考科目语文,为什么有老师不搞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却能让学生考试成绩和核心素养都有大收获?答案是,境界。我始终认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和对学生最能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师,应该有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行由》)的本心觉悟,应该有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同上)的身心修为,应该有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石”精神,要咬定教育立德树人造就人格的根本任务不放松。不仅关注学生今天面临的分数问题,还应该关注学生一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在明天一生的生活道路上成为永远“不失其性命之情”(《庄子·骈拇》)的真人,人格健康成熟的善人。人民“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国家才能“保合太和”(《周易·乾·彖》)。
蔡元培先生曾明确地指出人格教育和爱国的关系,他说:“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教育承载大道,教育任重道远。一位教师如果不能自觉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不能自觉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就不可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教师,更不可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