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金莲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中心幼儿园,江苏南通 226463)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从幼儿园的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乡土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幼儿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对教学活动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时把乡土资源带入课堂教学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从幼儿日常所处的环境出发,带领幼儿进行学习,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知识,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乡土资源并不直接等同于乡村、农村的资源,根据乡土资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城市乡土资源和农村乡土资源。本文中的乡土资源是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大概可以分为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每个幼儿园所在城市都有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存在丰富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资源[1]。一般来说,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学,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实效性、共享性及经济性的原则,教师首先必须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然后选择最适宜的乡土资源进入课程或者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地方文化的美好品质,带领幼儿了解家乡,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在乡土资源的教学中,幼儿逐渐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吩咐自己,进一步地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一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在《儿童与课程》中指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2]”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幼儿个人生活和教育的紧密结合,对幼儿的品质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乡土资源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与运用,能够拉近幼儿实际生活和课程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强幼儿和特色乡土文化及本土资源的交流和互动,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帮助幼儿深刻理解德育知识,从而在循序渐进中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增强幼儿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幼儿园德育教学课程资源依托于乡土文化,植根于乡土资源,在德育教学中结合乡土资源能够促进幼儿政治思想、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发展,能够促进德育教学的发展。德育教育作为一门抽象化的教育课程,教师借助乡土资源开展德育教育在培养幼儿乡土文化认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乡土资源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存在于幼儿身边可触、可见、可感的鲜活内容。在乡土资源的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根据乡土资源挖掘德育文化,引导幼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提示,让德育知识真正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自主自觉感受德育的熏陶,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没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德育教育的意识,导致乡土德育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造成乡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不利于德育教学的开展。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一味地根据教材展开教育,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教师如果不能灵活对周边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只是一味地根据教材展开教学,很容易磨灭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阻碍教学的顺利发展。教师乡土德育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乡土资源的内涵及意义的不理解,大部分的教师德育教学的主体意识不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意识不够,忽略了对幼儿德育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幼儿的综合发展。
现阶段,很多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认识不足,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片面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一味地开展浅层的教学活动,幼儿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乡土资源也没有发挥最大效益。乡土资源的内容宽泛,教师教学的主题也可以是多样丰富的,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和德育教育的连贯性,没有充分把握乡土文化和德育教学的融合点,只是片面地运用显性的乡土资源开展教学,主要是利用幼儿园内的设施、场地、风景等,很少能够认识到幼儿园内的文化、故事、风俗习惯等,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间接地造成了乡土资源的浪费,没有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目标。
传统节日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和生活实践中,结合气候和物候的周期变化而逐渐总结形成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在传统节日中不仅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同时也蕴含着特殊的文化情怀和风俗,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人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体精神,具有重要的德育教育意义。幼儿园的小朋友对节假日特别感兴趣,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教师根据传统节日引导,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参与主题活动,了解教学内容。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传统节日是教师首要紧抓的乡土文化资源,教师要注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品德教育,在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中展开德育教育,渗透传统美德的知识,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中隐藏的文化底蕴,提升幼儿的德育素养。我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幼儿的能力给幼儿挑选适合的节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绘本故事阅读,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绘本来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系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这套绘本中包含《春节的故事》《二月二的故事》《小年的故事》《元宵的故事》《端午的故事》等,教师引导幼儿在阅读关于传统节日的绘本中渗透德育知识,例如,在每年的春节前主动帮助家长打扫家里的卫生,向亲戚朋友表达自己的问候,道出自己新一年的祝福;重阳节,带领孩子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为家里的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萌发感恩之心;在每年的妇女节、母亲节,鼓励幼儿亲手制作小礼物,换位尝试妈妈的一天,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并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道出自己的节日祝福等,充分做到乡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教师在每个传统节日中都要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更进一步地提升幼儿园德育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发展。
生活经验是乡土资源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注重结合人们日常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经验开展德育教育,以幼儿的园内生活为基础展开集体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晨检签到、早操、教育活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过渡环节、自由游戏活动、进餐、午睡、午点、离园、盥洗等多项内容[3],在幼儿园集体的生活学习中,教师要注重根据幼儿的行为发展进行集体教育,保证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帮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增进和其他小朋友的和谐交流和相处,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学习,能够配合他人共同完成集体任务,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幼儿的活动项目非常多,如果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就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在集体的活动中开展教学,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发现集体的重要性,拉近了幼儿之间的情感,让幼儿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其中,教师展开集体教育的过程中要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针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展开针对性教育,针对不断变换的情况来发展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促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部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对幼儿生活内容、时间及程序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让幼儿在一定的生活节奏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幼儿的教学中,应及时地夸奖幼儿,鼓励幼儿,以此来激励幼儿,其他幼儿听见教师的夸奖会更加认真,从而提高幼儿的效率。例如,针对幼儿的进餐,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在饭前洗手,吃饭时做到安静就餐,不掉饭粒,不挑食,饭后擦嘴,漱口,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在集体就餐中不能随意挑选其他小朋友的餐食,不能将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放到其他小朋友的餐盘里,不能在就餐时吵闹扰乱其他小朋友等,让幼儿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上遵循集体活动的原则,在无形中让幼儿受到道德和纪律方面的训练,促进幼儿园德育教学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特定的区域中自主活动,教师启发和引导幼儿利用游戏、体育、美工、建构等方面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幼儿合作意识、交往意识的发展[4]。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幼儿逐步地增加自己得到的素养。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给幼儿设计不同的游戏,渗入德育,以此来提高幼儿能力。然而,很多德育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隐藏在区域活动之中,教师要注重以区域活动为基础,结合乡土资源在具体的活动中内化德育知识,及时捕捉德育教育的契机,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帮助幼儿在合作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提升幼儿对本地文化的理解,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对幼儿做出教育和引导,提高幼儿在活动中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德育教育有条不紊地发展。
例如,在组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选择具有丰富乡土特色的区域活动内容,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创造性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地区的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把乡土资源结合在游戏中,幼儿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德育水平,达到了双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游戏区域活动中结合当地传统的游戏活动,老鹰捉小鸡、舞狮、捉龙尾等游戏,让幼儿在丰富有趣的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域中借助民间传统的窗花剪纸活动开展实际的剪纸训练,引导幼儿从创造的角度出发了解民间传统剪纸的艺术,提高幼儿的活动感受,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也可以表演区域活动中根据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演绎传统节日中和谐融洽的欢快气氛,让幼儿穿上多彩的服装演绎生活中的内容,幼儿在表演中相互配合,懂得协商和谦让,在表演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应深度挖掘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幼儿的生活经验,渗透德育知识,提高幼儿园德育教学的质量,确保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活动体验,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幼儿园教师要注重从幼儿的生活出发,结合乡土资源开展德育教育,进一步内化德育知识,帮助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乡土文化,在无形中提高幼儿的德育素养,在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中帮助幼儿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文化习俗、风味小吃等,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