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方,张伦
(1.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陕西榆林 718000;2.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铺小学,陕西绥德 718000)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科课程思政育人格局,2020年,教育部提出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1]。教育类课程作为七类专业课程之一,是培育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平台,对其进行思政育人格局探索,不仅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观,更是为了培养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人才。本文将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探讨教育学类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推动教育学类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的策略,以供参考。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思政课程进行,而思政课程的开展又与课程思政密切相关。而课程思政的概念来源于我国思政课程的改革经验,与思政课程一样都是指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一般只覆盖大一、大二,但课程思政不仅打破了年级限制,还打破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彼此独立的关系。简单来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中产生的,其发展经历了从隐性课程到显性课程的过程。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看,广义上是指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教育理念;狭义上是指高校在思政课程以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要素、教学方法中蕴含思政教育要素等[2]。
我国高校开设教育学科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所以,该学科的学生必须要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撑起为人师表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教育学类课程思政的开展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3]。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大量信息涌入,在丰富人们信息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潜藏着道德危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教学水平,还要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但随着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师生关系越来越淡化,教师违法乱纪、虐待学生的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公信力。加强教育学类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建设,能够让学生接受到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等良好教师品质,为未来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基础[4]。
虽然课程思政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与传授知识存在冲突,甚至认为高校开设专业课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进行课程思政,两者根本无法融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找到合适的路径与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但课程思政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论等资源是可以推动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通过其方法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专业知识及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和改革趋势,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育的理解。
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拥有本身的优势,具体如下:①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立德树人,而加强课程思政落实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传递教育的内涵,立德树人的概念总是被反复提及与强调,这与课程思政是教学方向是一致的[5]。②教学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基础深厚、理论多元、属性综合……所以,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包含了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为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可以根据其教学需要多视角、多方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和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高校也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而教育学类课程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主要途径,其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更是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在课程思政中,思政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显性教育媒介;而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则是隐性教育媒介,可以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撑。通识课程本身的课程定位就要求传递人文科学精神,所以在课程思政开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以通识课程体系为例,学校可以将教育学通识课程集中在“人文精神与社会认知”“教育理解与教师素养”等模块,像“德育问题研究”“教的艺术与哲学”等课程本身的目标就是传递思想价值,所以在探索课程思政时可以将具有较好落实基础的通识课程作为重点[6]。而专业课程更加重视学术知识和技能传授,一般是育人工作的外围阵地,当前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挖掘育人元素。具体内容:
第一步,分步推动专业课思政建设。学校应当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率先在校园打造一批精品优质的思政示范课程,以此为着力点精耕细作,从而推广整个专业课思政建设的范围,围绕学校的“师”性定位展开服务,矢志不渝地支持师范学院相关专业的认证工作。学校首先要对全校师生的4门必修课进行有关思政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教学基础”“教育研究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师职业道德”。在强调课程将影响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同时,还要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教育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点和特色优势,关注优化专业课的课程供给,对教育类课程和相关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做到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让他们成为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踏实成长的引路人。在这个基础上,依照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各自具有的专业特点,从育人目标、授课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推进,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全覆盖。培养一批关心国家社会,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优秀教育工作者。
第二步,深入挖掘教育类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在教育类课程中,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其实有很多,虽然课程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所有的思政元素都是有共通性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所蕴藏的元素进行总结和提炼,将他们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解,并将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转变为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将成为拥有“四有”好品质的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更好地传承中国教育精神,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课程思政落实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其中第二课堂实践是强化课程思政作用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思政的落实主要依靠以下两方面:①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价值引领;②学生主动发掘、感受相关联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形成思想价值共鸣。
近年来,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学专业增设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基于学生对于中国教育史专业课程认识,更加关注儒家教育思想,带领学生前往三孔学习,并让学生根据实际考察学习感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结合专业课学习探讨其感受,拓展其对专业课学习的认知;同时更加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地参观纪念馆、参加爱国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二课程实践不仅是增强学生专业理解和认同的重要平台,更是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外自身价值理念,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的统一[7]。
1.持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坚持“四个认同”,完全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党委办公室,要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联动,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培训等方式,增强师德师风的日常教育,加大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提升教师整体的思政素养,并为学生树立思政榜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教育者的目标[8]。
2.合力推动教书育人一体化
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每一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都是不同的,而且一门课程也无法覆盖所有的思想价值,所以,课程思政更强调做好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工作,这就要求教师群体要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共同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此,学校、院系可以定期举行各类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会,邀请教师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及体会,实现共同进步。除了同校同院相互交流促进外,还可以学习各单位的优秀教育教学方式,以加深教师的理解和认同,比如组织教师前往友校参观考察交流、收看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等,鼓励教师多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和讲座,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积极探索新的路径。
3.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探索不是简单地增加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段、课堂形式等,整体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水平。所以,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而这就离不开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例如,为教师的课程改革提供物质支持,帮助其项目立项等。除了教学改革项目外,在大思政背景下,教师还可以从教学范式转型,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的某些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给予其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4.以课堂为主阵地,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打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良好课堂生态环境,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使用项目教学法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课前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项目化,一一列举出项目的导入、主体拓展延伸等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课前就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信息的收集,相关问题的探索以及最终评价。始终坚持项目为主线,教师在课堂起引导作用,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课堂模式。把知识传授和思政价值引领有效结合,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情境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成效。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指定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自主寻找大量的相关材料,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熟悉相关的内容,也能体会具体人物中所包含的精神品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总而言之,构建教育学类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关键是对该过程的全链条进行系统规划,建立健全建设制度,完善保障体系,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双全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