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婷婷/上海市崇明区堡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157
庞宇程/上海市崇明区港沿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158
1.1 猪大肠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为肠杆菌科肠杆菌属的部分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O26:H11、O55:H6、O86:H2 等,主要危害仔猪,可造成不同日龄的仔猪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猪大肠杆菌病的传染为患病猪或带菌猪,其粪便、分泌物中可带有大量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仔猪通过哺乳、饮水等途径接触后摄入致病性大肠杆菌发病。临床上,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可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患病猪的日龄、感染大肠杆菌致病性的高低、接种免疫情况的不同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常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和断奶仔猪腹泻这4 种。仔猪黄痢常见于3 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患病猪主要症状为排出黄色稀粪,粪便中有乳块,随后可发生脱水症状,精神萎靡,昏迷,皮下水肿,肠道膨胀,昏迷甚至死亡。仔猪白痢常见于1 月龄以内的仔猪,10~20 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最高,患病猪主要症状为排白色稀粪,粪便腥臭,通常可自行康复,极少死亡,但可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仔猪水肿病和断乳仔猪腹泻常见于断奶期或断奶后的仔猪,其中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而断乳仔猪腹泻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仔猪水肿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病猪突然发病,出现肌肉震颤、抽搐和游泳状等神经症状,盲目前进或转圈运动;病猪脸部、颈部和腹部皮下水肿,是该病的典型症状;病猪发病时间为1~2d,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断乳仔猪腹泻常发生于断奶后14d 的仔猪,发病初期最先出现腹泻症状的猪死亡率较高,随后全群断乳仔猪出现大面积腹泻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症状。
1.2 猪副伤寒猪副伤寒即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属的猪霍乱沙门菌、猪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等感染引起的,主要危害6 月龄以下的仔猪,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发病率较高。猪副伤寒的传染源为发病猪或带菌猪,其粪便可污染养殖器具、饲料、饮水等,易感染通过接触被沙门菌污染的物品摄入沙门菌发病。临床上,可见猪副伤寒分为猪霍乱沙门菌病、鼠伤寒沙门菌病以及其他血清型沙门菌病。猪霍乱沙门菌较为常见,由猪霍乱沙门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断奶后仔猪,但其他日龄的猪也可感染发病;感染猪霍乱沙门菌的病猪可出现败血症导致急性死亡,临床症状可见呼吸困难、间歇性腹泻以及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猪霍乱沙门菌病的亚急性和慢性型病例最为常见,患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1.5℃,眼睛分泌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造成角膜混浊或穿孔,病猪排灰绿色或淡黄色具有恶臭气味的粪便,皮肤有弥漫性湿疹,患病严重的猪可因极度消瘦衰弱致死,康复的猪可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病。猪鼠伤寒沙门菌病主要导致仔猪出现小肠结肠炎,临床特征为粪便开始为黄色水样,后期粪便可见血液,并迅速在猪群内传播。其他血清型的沙门菌根据菌株的不同,分别可造成化脓性脑炎、急性水样腹泻或营养消耗性疾病等。
1.3 猪肺疫猪肺疫即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属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各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在猪的呼吸道中长期存在,在猪免疫能力降低时可迅速增殖导致猪患病。猪肺疫的传染源为患病猪和带菌猪,其粪便、分泌物中可存在大量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污染养殖器具、饮水、饲料等通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也可通过飞沫进行传染,也可从受损皮肤处感染猪。最急性型的猪肺疫可导致病猪咽喉肿胀,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多部位皮肤出现出血性红斑,该类型的病死率可高达100%;急性型的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肺炎,结膜炎,皮肤血红紫斑等症状;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胃炎,病猪呼吸困难,后期严重腹泻。
1.4 猪布病猪布病即猪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属的猪布氏杆菌、羊布氏杆菌和牛布氏杆菌等布氏杆菌菌株感染引起的,主要危害性成熟的猪,是一种人畜共患细菌病。猪布病的传染为带菌动物或患病动物,其分泌物、粪便等可带有大量布氏杆菌,患病的妊娠动物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易感猪可通过消化道、生殖道、皮肤损伤、蚊虫叮咬以及医源性操作等途径感染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病主要见于性成熟的母猪和公猪,低日龄的猪对该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患病母猪可出现阴道炎、子宫炎,导致其出现不育症状,妊娠母猪可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胎;患病公猪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等,精子质量下降;部分猪也可出现关节炎、皮下脓肿等症状。
1.5 猪丹毒猪丹毒又名钻石性皮肤病、红热病等,是由丹毒杆菌属的红斑丹毒丝菌(也称猪丹毒杆菌或猪丹毒丝菌),主要危害架子猪。猪丹毒的主要传染源为发病猪或带菌猪,此外,35%~50%的健康猪的皮肤、皮下脂肪等组织内也携带有猪丹毒杆菌,易感猪可通过消化道摄入被猪丹毒丝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该病,也可通过黏膜、蚊虫叮咬等途径进行传播。各日龄的猪均可感染猪丹毒丝菌发病,其中3~6 月龄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患猪丹毒的病猪临床表现可分为3 种类型:最急性型的猪丹毒常发生于疾病流行初期,患病猪可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2℃以上,行动异常或跛行,耳、鼻、下肢肿胀,皮肤有个红色斑块,随病情发展变为暗紫色,后坏死脱落,部分仔猪可出现神经症状,病死率为80%左右;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以上,皮肤出现典型红色疹块症状,主要分布于胸、背、腹、四肢等部位,疹块随病情发展可呈为黑色,后坏死、呈革样痂皮等,康复后可留下瘢痕;慢性型可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以及皮肤坏死等症状。
2.1 学习专业知识,提高防控意识当前,我国猪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大部分未经过系统全面的畜牧兽医专业性的学习,因此对猪细菌性疾病存在了解少、防控意识低、存在错误认识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现状,相关部门、养殖场主等可定期安排猪场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学习,让相关人员系统全面的认识猪细菌性疫病,让相关人员了解猪细菌性疫病的种类、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从而提高猪养殖人员对猪细菌性疫病的防控意识。猪场也可聘用经过大学院系系统培训的兽医人员,以提高猪场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从业人员也应自发学习相关知识,可采取书籍、新媒体、讲座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并积极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以提高自身猪细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2.2 做好相关病原的监测工作,了解病原流行情况猪场应定期进行细菌性疫病病原监测工作,对于引进猪、出栏猪等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好检疫工作,了解猪场猪群内相关病原的携带情况,从而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对于本猪场未发生过的细菌性疫病,一定要了解当地猪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活体交易市场或屠宰场内病原检测情况,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也可通过阅读当地官方通报的猪疫病流行情况通知或预警,及时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
2.3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猪群免疫水平猪细菌性疫病的发病率与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直接性关系,一般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猪场,猪群抗病水平较高,猪细菌性疫病发病率较低,相反,管理水平低的猪场猪细菌性疫病的发病率较高,相关病频发。因此,猪场应家强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首先,猪场应分类进行猪群分栏,控制好不同猪舍之间的距离、猪舍内的密度以及数量等,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其次,还应做好猪舍内的环境管理工作,定期清理猪舍粪便,也可购置相关粪污处理系统,并定期消毒,降低环境中细菌性病原的数量。饲料方面,应根据猪的日龄、用途、种类等提供相应的饲料,以满足其日常营养需求,也可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益生菌制剂等,以增强猪群的免疫水平。饮水方面,还应保证饮水安全,给猪提供水温适宜的饮水,并且定期检测猪舍饮水的金属元素水平、含菌量等,对于采取水线、供水系统的猪场定期清洁。
2.4 做好猪细菌性疫病的疫苗接种工作目前,在猪细菌性疫病的预防工作中,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有效降低猪细菌性疫病的发病率,减轻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在考虑养殖场的养殖成本、疫病流行情况以及患病风险等制定适宜的疫苗接种计划。仔猪作为大部分细菌性病原感染敏感度最高的阶段,应根据细菌性疫病在仔猪阶段的流行特点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在妊娠母猪产前接种部分疫苗后可在母猪生产后通过母乳给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以提高仔猪相关疾病的抗病能力。断奶期应在仔猪应激过后或断奶前进行疫苗接种工作,以保证疫苗接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