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生 解克非 刘祿祥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06)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或传统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7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并依据术中钢板材质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钢板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比较2组常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Böhler角以及术后足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P<0.05;2组术前Böhler角、AOFAS评分比较中,P>0.05;术后观察组的Böhler角、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中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钢板,前者更有利于优化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并促进跟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多数患者是在交通意外事故或高空坠落中所造成,约占全身骨折类疾病的2%左右。伤后患者足跟部存在剧烈疼痛感,且关节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跟骨局部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若不能及时妥善治疗非常容易造成骨折畸形愈合,并诱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肢体残疾的情况。保守治疗方案的起效缓慢,且康复训练时间相对较长,治疗效果与患者依从性相关[1]。当前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的主要措施,在钢板材质方面主要有解剖型锁定钢板以及传统钢板,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价值,本文将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7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依据术中钢板材质分组,即观察组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观察组:35例,男/女:19/16;年龄19~58岁,平均(38.5±0.3)岁;Sanders分型:Ⅱ型患者20例,Ⅲ型患者11例,Ⅳ型患者4例。对照组:35例,男/女:18/17;年龄20~59岁,平均(38.3±0.4)岁;Sanders分型:Ⅱ型患者21例,Ⅲ型患者11例,Ⅳ型患者3例。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术中均为侧卧位,行常规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者全麻,于患肢大腿近端1/3处上自动气压止血带(止血带设定:压力50~70kPa,90min),术区常规碘伏消毒3遍,铺无菌单,取跟骨外侧做“L”形的切口,长约12cm。同时需要对跟骨外侧的血管、腓骨肌腱、跟腓韧带、腓肠神经等重要结构进行妥善保护。手术刀与皮肤保持垂直状态,将皮瓣由患者骨膜下侧进行翻起,再以克氏针依次对骰骨、胫骨以及距骨颈部等进行钻入。牵开皮瓣、显露骨折线,并对跟骨破裂外侧壁进行翻开,再以骨膜剥离器对于塌陷的关节面进行翘起。利用克氏针针对于跟骨骨折块进行妥善固定,使关节面恢复稳定,于C臂X线机辅助下明确骨折复位效果满意且关节面平整。对照组运用传统钢板,选择适宜角度与能够依托固定骨块,根据骨块贴附情况进行塑形之后实施妥善固定;同期观察组运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可以直接进行固定植入。手术完成后在C臂X线透视下再次检查钢板大小、螺钉长度、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经确认无误,拆除皮瓣临时固定用克氏针,松开止血带,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彻底止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闭合手术切口,留置多孔引流管1枚。手术切口用无菌敷料覆盖,并使用弹力绷带以适度压力包扎伤口。
(1)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Böhler角的测量结果;(3)应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足功能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足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估,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
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常规围术期指标对比(±s)
表1.2组常规围术期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失血量(mL)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5 84.06±5.97 128.59±16.34 52.63±4.96 13.26±4.15对照组 35 91.69±9.75 130.56±14.18 72.59±7.18 17.62±5.69 t 6.905 1.089 12.505 5.305 P 0.000 0.725 0.000 0.000
2组术前Böhler角、AOFAS评分比较中,P>0.05;术后观察组的Böhler角、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2组Böhler角对比(±s)
表2.2组Böhler角对比(±s)
组别 例数 Böhler角(°) AOFAS(分)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35 3.59±1.18 27.69±7.19 21.36±2.59 89.59±9.62对照组 35 3.60±1.20 24.03±5.26 21.40±2.46 81.06±2.64 t 0.297 4.183 0.594 8.062 P 0.338 0.000 0.378 0.000
2组手术关于切口感染、螺钉松动和僻远坏死的并发症综合对比中,观察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跟骨属于人体重要的跗骨,也是行走与负重中的重要支撑结构,跟骨关节内骨折后足跟部出现剧烈疼痛,不能正常直立和行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由于跟骨形状不规则、局部软组织条件不佳,损伤严重可致畸形愈合,在临床治疗上具有一定困难。本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体看来其并不十分理想,常产生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切口皮肤坏死、切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行走疼痛等。如果手术操作不当,会出现术后腓肠肌松弛,还可引起异位骨化、距下关节疼痛及跟腱炎等。跟骨粉碎性骨折还会造成行走困难、踝关节僵硬和足跟畸形等[2]。患者传统保守疗法无法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并且关节疼痛以及功能丢失等相关并发症率较高。现阶段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传统采用非锁定钢板,其稳定性来自接钢板与骨面的摩擦力、两者的松紧度和螺钉的拧紧程度等。由于跟骨主要是松质骨,过度拧紧螺钉会导致固定失效,因此传统钢板很难达到理想的稳固效果。跟骨作为不规则骨,其外侧壁不平整,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运用具有科学的结构设计,能更好地贴合跟骨外侧壁,复位效果好,且具备优良的组织相容性和可塑性,能够避免跟骨局部出现不规则解剖结构或者软组织覆盖不良等情况,必要时可结合患者骨折表面的具体需求来完成塑形,确保钢板能够更加充分地置入患者骨表面[2,3]。
其次由于其前侧上下两端具有的薄片设计,能够环抱患者跟骨的前侧骨折并确保跟骨在手术后维持优良的解剖形态,可防止手术后出现骨折复位及丢失情况[4]。锁定钢板除具有传统钢板的稳定功能外,还具有内置支架的功能,其稳定性主要来自于螺钉与钢板的锁定机制。锁定螺钉钉尾与钢板平齐,能最大程度缓解伤口缝线的张力,减少术后切口出现问题的概率,锁定螺钉的角度稳定,不容易发生复位丢失,复位后的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有着显著的支撑作用。这种稳定的结构能有效地抵抗旋转、切出,并具有良好的抗压、保护和桥接作用。螺钉的锥形螺纹与钛板孔上的螺纹形成牢固可靠的支撑结构,并可通过骨把持力传递至钢板,有利于钢板下骨的重建血供以及术后功能的恢复。同时,由于钢板与螺钉松动之间采用万向锁定结构,可通过调整螺钉方向来固定距骨载距突移位的骨折。
本次研究中,对于解剖型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中的治疗价值进行了对比。从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应用解剖钢板在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常规围手术期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中Böhler角、AOFAS评分的恢复效果好于对照组。在跟骨侧位的X线照相测量角度中,Böhler角反映跟骨高度,Gissane角反映跟骨长度。本研究观察组组术后12个月时Böhler角的改善角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解剖型锁定钢板能更好地恢复跟骨的高度,达到更好的复位效果。提示与传统钢板相比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更有利于提升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总体治疗价值[5-7]。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不断创新。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常见并发症为切口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采用L形切口替代弧形切口,可减少牵拉和钝性碾挫。锁定钢板其材质为钛合金,厚度比较薄,不会因为支撑力过大而损伤表皮边缘。此外,钢板和螺钉可在缝合手术切口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避免切口过度紧张,对患者切口愈合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8-10]。跟骨锁定钢板采用钛合金材质,组织相容性好,可有效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11]。
在对跟骨骨折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式骨骼复位情况比较理想。由于患者的患处承受一定的纵向压力,力量能够从骨骼部位传递到钢板部位,特别是对于关节部位受损的患者,支撑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固定更稳定,有利于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跟骨骨折容易给患者带来一些临床并发症,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针对的康复治疗措施,且应重视患者术后的护理质量[12-16]。
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表明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钢板,前者有助于促进患者跟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于优化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收到良好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