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影响研究

2022-03-16 01:13
区域金融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门槛普惠金融

马 俊

(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代以来,乡村衰退是国际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前中国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将有助于解决冗杂的“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服务匮乏、难以满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多层次金融需求的问题。普惠金融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缓解传统金融服务中的“金融排斥”困境,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投融资便利、风险分散化、多元化金融服务等金融支持,还有助于实现中国农业变强盛、中国农村变美丽和中国农民变富裕的乡村振兴愿景。本文通过动态GMM方法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发展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利于科学监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进展状况,并推动各部门通过可靠的量化数据分析促进普惠金融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自乡村振兴概念提出以来,叶兴庆(2018)、肖文韬(2020)等学者就如何振兴中国乡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建设需要解决好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土地盘活和资金融通三大问题。就人才培养而言,杜育红和杨小敏(2018)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有助于乡村振兴建设。就土地盘活而言,陈坤秋等(2019)研究认为,现有的土地制度已经成为掣肘乡村资源盘活的不利因素,改革势在必行。此外,王修华(2019)通过研究发现,乡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排斥”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资源流出、金融服务覆盖度低、金融生态环境差等方面,乡村振兴建设亟须普惠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对此,谢琳(2020)指出,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改善乡村地区存在已久的“金融排斥”困境,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梳理当前研究文献发现,关于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实证探究,主要围绕着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两方面展开研究,得出两大基本结论。一种观点是线性相关论,即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减贫(罗荷花和骆伽利,2019)、抑制农村减贫(Jeanneney&Kpodar,2008)、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李毅和杨蓬勃,2017)、加深城乡收入不平等(Sehrawat&Giri,2017);另一种观点是非线性相关论,即普惠金融发展减缓农村贫困的作用效果具备“正U型”特征(黄敦平等,2019),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倒U型”特征(张建波,2018)。与本文研究思路相似的是熊正德等(2021)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应用C-D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均能促进乡村振兴。综合来看,当前关于普惠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仍然相对匮乏。

对此,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创新: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客观测算和比较分析;二是创新性地从普惠金融角度出发,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发展的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关系展开实证检验,丰富乡村振兴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从而为实现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乃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理论分析

(一)普惠金融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渠道

1.投融资便利。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始关注中小企业及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通过利用现代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信贷业务,方便中小企业利用普惠型金融平台办理贷款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客户群体可以更加自主、便捷、高效地在线办理贷款、融资、转账等业务,而金融机构为减少业务冲击,必将展开金融业务创新,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丰富的金融资源。

2.风险分散化。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农村地区大都地理位置偏远且经济欠发达。作为“金融排斥”的高发区,难以满足农民群体的保险金融服务需求,传统农业基本“靠天吃饭”的天然属性以及农村居民缺乏对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进行投保的意识,导致农村居民对于天灾人祸的应对能力较差。重视我国农村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性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居民因病因灾返贫的概率,有助于保护乡村振兴建设现有成果。

3.多元化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清算及支付结算、存贷款、理财咨询、基金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目前最主要的普惠金融服务是存取款和转账业务。但在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等局限使得移动支付受限,互联网金融尚未完全渗透,所以除了加大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外,还要帮助乡村居民提高运用闲置资金的意识。

4.政策支持、投资者保护和教育。政策支持主要指的是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以及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一些法规法律和条例等,可以为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有助于建立有序的市场管理机制。投资者保护主要指的是采用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等,减少市场金融客户承担的风险,确保交易安全。教育则是在农村地区普及正确的金融投资与金融消费理念,提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方的金融素养,同时敦促基层工作人员提升业务素养和操作技能。

5.经济增长带动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各地区在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获得明显改善,从而使乡村地区在自然生态、人工生态和社会生态方面变得愈加宜居。通过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乡村绿色经济发展,可以有效遏制乡村土地污染、养殖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和谐共进,从而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二)普惠金融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1.产业带动效应。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兴旺,一方面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促进乡村企业创新,同时有助于增加乡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金融服务覆盖广度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困境,同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灵活运用土地、宅基地等集体资源,增强农村资产的流动性。因此,从农村的生产活动来看,普惠金融可以通过贷款等金融支持方式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从而大力促进产业兴旺。

2.生态改善效应。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间接的经济效应,促进区域内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改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缓和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地区绿色金融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乡村自然、人工和社会生态治理可以实现现代化,农田污染和养殖污染等问题有望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农村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农村地区生态资源有望得到充分利用,这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

3.文明教化效应。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的金融素养和人力资本水平,同时通过消费升级效应间接提升农村文化娱乐的供给与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供避险工具和风险共担等直接机制,并通过促进人力与物质资本积累和地区经济发展等间接机制提高减贫质量,显著降低农村地区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及生活质量贫困。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普惠金融能够通过资产积累和正规贷款等途径促进家庭在健康、教育和幸福感等方面得到改善。

4.治理规范效应。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征信体系的构建产生规范效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农村地区金融秩序,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培育农村居民诚实守信和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改善乡村“德治、法治、自治”治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金融包容性来减小城镇与乡村之间收入、消费等方面的差距。此外,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推动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风险分散机制,既激励企业主体进行金融交易筹措资金,又监督约束企业主体生产行为与履约行为,而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风险分散。

5.减贫增收效应。从直接层面来看,普惠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个体行为效应和示范效应来提高贫困群体的信贷可获得性,从而加强对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力度,同时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村减贫;从间接层面来看,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减缓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但该减贫效果受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此外,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具有门槛特征、空间外部性和渠道作用的路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我国农村贫困减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普惠金融发展支持乡村振兴分别存在五种作用渠道和作用机制,其中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作用渠道对乡村振兴产生实际的影响效果。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关联,建立起普惠金融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路径。从图1可知,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投融资便利、风险分散化和多元化金融服务渠道产生产业带动效应和减贫增收效应,通过政策支持、投资者保护和教育渠道产生治理规范效应和文明教化效应,从而直接促进乡村振兴。同时,普惠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产生文明教化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从而间接地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图1 普惠金融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构建普惠金融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基准回归模型,如公式(1)所示。

其中,RURAL和IFI分别表示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LNPGDP、TRAVEL、YDR均表示控制变量,ε表示误差项,i代表省份,t表示时间。

鉴于乡村振兴建设可能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可能会受到过去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本文构建普惠金融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动态面板模型,如公式(2)所示。

其中,RURALit-1为乡村振兴指数的滞后一项,i代表省份,t表示时间。考虑到内生性问题,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为工具变量。

考虑到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本文参考Hansen(1999)等的研究建立门槛模型,模型设定如公式(3)所示。

其中,q为门槛变量,γ为未知门槛值。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乡村振兴指数(RURAL)。本文主要借鉴众多学者(张挺等,2018;李季刚和马俊,2021)关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研究成果,建立比较全面的省级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离差标准化运算,由于所选取的皆是正向指标,故标准化处理方式如公式(4)所示。

其中,Xi表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值,xi表示初始值,mi表示该指标最小值,Mi表示该指标最大值。

其次,使用客观确权法—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如公式(5)至公式(9)所示。

第i项指标下第j年指标值所占比重:

各项指标信息熵:

其中,k=1/ln(mn),mn为样本总数。

各项指标信息熵冗余度:

各项指标所占权重:

最后,计算第j年乡村振兴指数:

利用上述确权方法可以测算出西部地区各省份各年的乡村振兴指数。

2.核心解释变量:普惠金融指数(IFI)。本文基于国内学者焦瑾璞等(2015)及刘亦文等(2018)、钟润涛(2018)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金融服务层面出发,选取12个相应指标构建省级普惠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使用熵值法进行确权,如表2所示。

表2 普惠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控制变量:主要借鉴蔡兴等(2019)的研究,本文使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LNPGDP),为克服数据可能产生的异方差问题,对数据序列进行对数化处理;使用人均地区旅游收入表示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TRAVEL);使用少儿抚养比表示地区少儿抚养水平(YDR)。

(三)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18年西部11个省份为测度样本,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重庆、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省份(西藏因数据缺失严重予以剔除),以上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统计局官网以及各省份各年的统计年鉴和金融运行报告。实证部分均通过Stata16软件完成。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一)线性实证分析

1.静态回归分析。为体现出估计方法的差异性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同时使用混合效应(OLS)、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对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静态回归分析,并通过F检验和豪斯曼(Hausman)检验判断最为有效的估计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静态面板模型回归结果

通过F检验与豪斯曼检验判断,静态回归分析中最为有效的估计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从表4中随机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发展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LNPGDP)、旅游业发展水平(TRAVEL)和少儿抚养水平(YDR)均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乡村振兴最终靠的是人、地、钱三方面的合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少儿抚养可以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人口红利,旅游业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方向,而地区经济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分维度回归分析。本文进一步从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出发,分别以产业兴旺(RURAL1)、生态宜居(RURAL2)、乡风文明(RURAL3)、治理有效(RURAL4)和生活富裕(RURAL5)五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具体分析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于乡村振兴不同维度的影响效果。表5报告了分维度回归分析结果,第1至5列的回归结果显示,普惠金融发展对于乡村振兴不同维度均能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生活富裕(RURAL5)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对治理有效(RURAL4)和产业兴旺(RURAL1)的影响效果依次减弱,对生态宜居(RURAL2)的影响效果最弱。这表明普惠金融发展确实可以通过不同维度来提高乡村振兴建设水平,并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切实有效地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对于乡村生态宜居情况的改善作用较小,这意味着普惠金融发展要想改善西部乡村地区在自然、人工和社会方面的生态宜居情况,还需要与其他部门多方协力配合。

表5 分维度回归结果

3.动态回归分析。考虑到解释变量可能含有内生性问题,从而会影响实证研究的科学性。GMM作为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估计法,差分GMM估计方法易造成估计偏误,而系统GMM在有限样本中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小样本偏误。鉴于此,本文使用相较而言更为严谨的系统GMM分析方法,就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进行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分析。其中,以被解释变量RURAL的滞后项作为系统GMM分析方法中的工具变量。

实证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四个方程的AR(1)均小于0.05,AR(2)均大于0.1,表明回归结果中残差项的一阶序列存在相关性,而二阶序列不存在相关性,故模型设定合理。解释变量在逐渐加入控制变量后系数变化不大,故模型具备稳健性。此外,Sargan检验所对应的P值均比0.1大,意味着所建立的计量模型中确实没有过度识别的情况,故工具变量有效。综上所述,本文动态面板模型回归结果可靠。

由表6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可知,上述方程中普惠金融发展(IFI)系数均为正且均通过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金融行业的出现与繁荣是实体经济扩张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普惠金融服务增加时,乡村发展中的金融排斥问题得以缓解而获得显著促进。随着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市场日趋健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贷款难、贷款贵”困境得到一定的纾解,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得生产经营资金,这离不开国家政策性贷款对于西部地区的照顾。因此,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对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产生正向作用。方程(2)、方程(3)和方程(4)是在方程(1)的基础上依次加入控制变量,可以看出解释变量IFI的系数和显著性都很稳定,进一步说明本文所建模型具备稳健性。就控制变量的系数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少儿抚养水平的系数均为正,并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重视少儿抚养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区域内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完善,从硬件设施上支持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具有充足的旅游资源,通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地区实现多元化发展。

表6 动态面板模型回归结果

(二)进一步的非线性实证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已经证实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但该研究结论以普惠金融发展的线性影响为假设前提,从而忽略了在不同发展阶段该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对此,本文进一步参考徐章星(2021)的研究成果,同时以普惠金融(IFI)为核心解释变量和门槛变量,对门槛效应模型进行自抽样检验(模拟800次),进一步实证检验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发展之间是否存在以门槛效应为特征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表7给出对应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本文选择较为严谨的5%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从表7可知,在进行三重门槛和双门槛检验时,在5%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故不存在三重门槛或双门槛效应;在进行单门槛检验时,在5%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门槛效应。基于此,对具体门槛值展开测算,根据表8可知门槛值为0.2587,其对应的95%置信区间是[0.2437,0.2590]。因此,普惠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影响在不同门槛值区间内存在不同的作用效果,即两者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表7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表8 门槛值测算结果

通过表9面板门槛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当普惠金融指数低于门槛值0.2587时,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系数为0.2464;当普惠金融指数高于或等于门槛值0.2587时,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系数为0.4966。以上结果均通过1%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的实证检验。从门槛模型的回归分析情况可知: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内,普惠金融发展均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且该作用在此区间内依次增强。这意味着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确实呈现非线性特征。

表9 门槛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主要使用替换核心变量、变换计量模型两种方式展开稳健性检验(结果详见表10):一是借鉴蔡兴等(2019)的研究,以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之比)替代原来的核心变量,同时使用系统GMM方法、随机效应模型(RE)展开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9第1、第2列所示;二是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分别以普惠金融(IFI)、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为核心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分析,表9第3、第4列分别为对应的回归结果。从表10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只有数值发生较小变化,表明本文实证方法可靠,得到的研究结论具备稳健性。

表10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对策

通过2003~2018年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系统GMM等分析方法对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少儿抚养水平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实证结论:第一,普惠金融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振兴,并且该促进作用对于乡村振兴不同维度均显著,其中对生活富裕的作用效果最强,对治理有效和产业兴旺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对生态宜居的促进作用最弱。第二,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当跨越门槛值时该影响的边际收益明显增加,即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对于西部乡村振兴建设的作用效果随着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而增强。第三,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增加少儿抚养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结合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条具体建议。

第一,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首先,应当在西部农村地区持续加强守法、用法等普法工作,鼓励和宣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约束和惩罚违法乱纪、违约失信和道德败坏的不良行为,培养农民群体和涉农企业守信守法的良好习惯。其次,应当健全现有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信息透明化,改善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推动西部地区乡村征信环境的优化升级。最后,应当推进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存在金融知识储备不足、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信用文化建设来提升金融需求者的金融素养。

第二,借助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发展。首先,应该在农村地区持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使用。应当加强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农村居民可以正确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其次,应当注重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发展的网络服务建设。应当使用税费减免和贷款补贴等优惠方式,鼓励网络服务商探索低成本的网络服务模式,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便宜的移动网络。最后,健全现代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符合现实情况且切实有效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和方向,消弭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切实保障农户利益。

第三,纾解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金融供求矛盾。首先,应当增加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数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鼓励成立中小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营业部及农业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其不断增加涉农业务。其次,提高金融服务的供求适配度。应当确保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适应,避免“大水漫灌”现象的发生,引导金融资源撤出产能过剩行业并投向新兴行业,适应广大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最后,应当努力清除市场中的不利因素,助力金融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发展中,从而避免资金空转产生金融风险,使普惠金融发展顺利抵达“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门槛普惠金融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门槛杂说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