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三极”概念下的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2022-03-16 06:00卢杰
西藏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第三极生态旅游西藏

卢杰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西藏 拉萨 8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重要工作亲自考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生态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想机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贫困,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西藏生态旅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下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在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西藏生态旅游发展中已有研究,着眼于新发展阶段下西藏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地球第三极”概念沿革、生态资源特征、品牌打造、发展目标等多个维度对西藏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探讨,以期对进一步推动西藏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所启迪。

1 西藏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生态旅游引入我国已有20多年历史[2],在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将承担起更重要的发展角色。2017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贺信[3]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同时,青藏高原又被地质科学家誉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们所专注的热点区域[4-5]。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5],独特的高原地质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催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品质优异、典型性强、保存原始的旅游资源[7-11]。回顾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2],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研究与区域旅游品牌创建研究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缺乏对边疆省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探讨。西藏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1],当前打造“地球第三极”区域品牌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尚处在薄弱领域,可借鉴的学术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西藏生态旅游资源研究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生态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对全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全面系统总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将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并有助于“地球第三极”区域旅游品牌打造。

2 “地球第三极”概念沿革

“地球第三极”是一个年轻的概念,作为区域旅游品牌的创建,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地球第三极”概念从何而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疑问。2018年,在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合推出的《中国国家地理-地球第三极(特刊)》中,参加青藏科考的专家就对“第三极”概念的起源进行了追溯论述。高登义等学者认为“第三极”中文科学表述最早出现于1980 年4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气象与环境》,这一概念在英文文献中出现较早,1937 年的《Mountaineering Maps of the World》中用“Third Pole”描述珠穆朗玛峰,而我国学者正式在科学文献予以定义青藏高原是在1980 年5月第一届青藏高原科学论坛上。

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比较研究后,认为“第三极”概念的使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步阶段(1990 年以前),尝试性使用是在1950 年西藏和平解放前,正式使用是在我国开展首次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12]和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13-14]之后,文献中多表述为“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或“珠穆朗玛峰为地球第三极”等,但该类表述低频于“世界屋脊[15]”“西藏高原[16]”“青藏高原”[17]等术语的使用;(2)普遍阶段(1990—2015 年),以我国组织开展青藏高原空白区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后的研究文献[18-19]为主;(3)活跃阶段(2015 年后),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背景下,研究文献中“地球第三极”“第三极”等高频出现[20-24]。纵观学者们的研究,“第三极”具体范围边界一直是学者们探讨不一的焦点。孙广友(2013)[25]以高原苔原的发现论证了“第三极”地理极性的存在。陈发虎等(2017)[20]认为“第三极地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高山高原地区,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区,面积约500 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 米。姚檀栋等(2017)[21]指出以第三极为起点向西辐散,涵盖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天山、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等山脉,面积约2000 万平方公里的“泛第三极”概念。伴随着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深入推进,西藏基于“地球第三极”定位的内涵和意义也将更加清晰和丰富[23-24]。“地球第三极”带给西藏自治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尤其对西藏生态旅游发展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着重要意义。

3 西藏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西藏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又是“亚洲水塔”[22],丰富的生态资源必然产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3.1 分布特征

笔者根据全区A 级旅游景区目录及各市(地)旅游发展规划情况,对全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图1、表1)。可以看出,全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明显不集中且具有分带性特征。藏东南区域以峡谷、冰川、林海、牧场、湖泊、温泉等为主,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绿色避暑资源丰富,适合休闲、度假等绿色旅游产品的发展;藏西北区域以高山、雪峰、冰川、苔原、土林、湖泊、草原、草甸、湿地、地热、温泉、鸟岛等资源为主,野生动物研学观赏产品发展空间巨大,适合“户外天堂”“一错再错”和“天湖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打造;藏中部区域以城郊林卡、最美乡村休闲等为主,非遗藏医药浴、地热温泉等康养类产品深受广大游客喜好,分布有达东村、羊八井蓝色天国、甘露曲秘藏药浴等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资源。

表1 西藏自治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

3.2 类型划分

笔者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6],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属性,对全区已发现或评定景区的152 处生态旅游资源点(聚集区)(表1)进行分类,可以看出全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上明显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全国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中,除水域景观中海面类型不存在,其他自然属性类型在西藏均有分布,其中A地文景观和B水域景观占比较大(表2)。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系统是一个共同体进行划分,显示山系统和湖系统占比较大(图2)。

表2 西藏自治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概况

4 打造“地球第三极”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将是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地球第三极”定位于西藏旅游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进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顶层设计。

4.1 “地球第三极”品牌化有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西藏是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最为丰富,开发程度最低,资源受人为破坏最小的地区[7,27-28]。西藏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不仅是国内,而且也是世界其它地区所难以比拟的,是极具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重要区域,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5763.26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25.96 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3 倍和2.4 倍,2015—2018 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增速均在20%以上(图3),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有效带动了富民增收,实现了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互为促进、动态平衡、和谐发展。2018 年以来,以“畅游新西藏·守护第三极”为主题的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先后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大力开展,引起市场反响巨大。不言而喻,西藏自治区打造“地球第三极”区域旅游品牌,对打造“高端、特色、精品”系列旅游产品,促进全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

4.2 “地球第三极”品牌化有助于生态资源开发利用

如何使西藏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是长期困扰政府决策部门的一个突出问题。“地球第三极”品牌化,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的旅游形象和学术地位,推进西藏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很有益处。从科技角度而言,西藏产业是需要转型的,“地球第三极”品牌是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如何能让外界更加准确的理解西藏“地球第三极”品牌的科学内涵,更加认识西藏至关重要。“地球第三极”区域旅游品牌的旅游宣传与生态资源开发自然而然就紧密结合在一起,旅游宣传将提升外界对西藏生态资源价值和影响力的认识。

4.3 “地球第三极”品牌化有助于国家公园群建设

国家公园群的探索建设将极有助于西藏自治区世界顶级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能够更好的为全体大众提供优质公园服务,更能助推其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23-24]。“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建设将是保护与绿色发展并重,保护与发展同行,而旅游将有助于这一国家公园群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未来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地球第三极”品牌化可有助于科学处理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与旅游景区开发体系之间的关系。

5 西藏生态旅游发展展望

西藏和平解放70 年来,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迅猛,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生态与旅游的融合实践方面,西藏自治区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多成就,巴松错、雅鲁藏布大峡谷先后晋级国家5A 级旅游景区,首批自治区康养、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创新推出,“畅游新西藏·守护第三极”旅游品牌印象进一步深入人心等。展望西藏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未来,立足新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目标要努力实现。

5.1 推动科考成果的应用转化

与北极相当,西藏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28-29]。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势必要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层面的科学研究,紧抓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大契机,推动科考成果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转化,探索推动全区旅游资源普查,开展生态旅游资源承载量评估。

5.2 推动服务质量的提档升级

完善全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民生惠民措施,加大涉及生态旅游领域的公共服务提升水平的建设力度。深化细化高质量发展的落实举措,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服务管理的效能。

5.3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充分利用西藏独特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切实发挥生态富民、旅游富民的作用,让广大农牧民参与分享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5.4 推动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优化生态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构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生态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着力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高质量需求。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生态旅游项目。

5.5 推动产业链条的拓宽延伸

思路决定出路,要在提高生态旅游产业体量和平衡生态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下决心走出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的门票“围城”,一定要打破景区单一门票经济发展思路。要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竞争实力,就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拓存量、稳增量是必行之路。

猜你喜欢
第三极生态旅游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保护“第三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解读纪录片《第三极》的人文理念
第三极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