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庭 顾东升 李佩忠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淮安 223300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鼻科常见疾病,鼻窦炎和鼻息肉通常可合并存在,该病常同时累及多个鼻窦,鼻塞、流涕、头痛等均是其常见症状,该病易迁延不愈且症状易反复发作,难以完全治愈[1-2]。研究显示[3],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免疫功能较差并且容易合并各种基础疾病。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该病比较有效的一种手段,但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腔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受损的情况[4-5]。鼻内镜手术虽有一定效果,但并发症较多并且有较高的复发率,近些年手术联合术后用药逐渐成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的趋势[6]。本研究观察盐酸氨溴索对鼻窦内镜手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的影响。
①符合《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7]相关标准,疾病分型为Ⅰ~Ⅳ型;②年龄18~60 岁;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已知对药物过敏;②手术禁忌证;③入院前1 个月内急性鼻腔感染;④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等;⑤未能进行规律随访。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10 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11 号)。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4.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下进行鼻内镜手术,术前以气管插管对患者全麻,使用肾上腺素棉片将鼻腔充分收敛。采用鼻内镜下Messerklinger 径路开放鼻窦。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钩突前及中鼻甲前端局部注射后,剥离子切除钩突,开放前组筛窦,息肉钳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清除窦腔内息肉样肿物及脓性分泌物,止血。术后定期鼻内镜复查,清除囊泡和鼻腔分泌物。1.4.2 用药方法 对照组术后常规糖皮质激素干预,地塞米松(新乡新辉制药厂,批号:0611052)5 ml+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607)雾化吸入,2 次/d,持续应用1 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盐酸氨溴索(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批号:110766)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30 mg+10 ml生理盐水,2 次/d,持续应用1 个月。
①两组疗效比较。采用Lund-Mackey 鼻窦CT 评分[8]评估疗效,观察鼻窦及窦口复合体病变范围的改善情况,单侧总分12 分,双侧24 分,治愈:治疗后评分≤2 分;好转: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但>2 分;无效:评分未降低。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两组症状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于治疗前1 d 及治疗后1 个月评价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包括鼻塞、流涕、嗅觉障碍,每项0~10 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③两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比较。治疗前1 d 及治疗后1 个月使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PCT 水平,金标法检测血清hs-CRP 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 水平。④两组1 年复发率比较。术后随访1 年,记录1 年内鼻息肉复发情况。术后1 年经鼻内镜检查发现黏膜病变(黏脓涕、黏膜炎症水肿、鼻息肉),且症状持续1 个月无明显缓解,需行最大化药物治疗,即判定为鼻息肉复发。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治疗前,两组鼻塞、流涕、嗅觉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鼻塞、流涕、嗅觉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 t1、P1 代表两组治疗前的比较;t2、P2 代表两组治疗后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PCT、hs-CRP、IL-6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PCT、hs-CRP、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 t1、P1 代表两组治疗前的比较;t2、P2 代表两组治疗后的比较。PCT:降钙素原;hs-CRP:超敏C 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
治疗后1 年观察组13 例(12.38%)复发,对照组24 例(22.86%)复发,观察组1 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46)。
研究显示[10-11],近80%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同时伴有鼻窦解剖异常等生理情况,这使患者正常的鼻腔鼻窦黏膜结构受到损伤,导致鼻内分泌物在鼻内蓄积阻塞并产生鼻息肉,这也是老年人产生多种呼吸道症状重要原因。鼻内镜具有清晰术野和高分辨率,有利于术者在手术中尽量减少正常黏膜和结构受到的损伤,同时也能保证对病变部分的清除,并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12-13]。但鼻窦内镜术对鼻黏膜的损伤难以完全避免,术后持续用药是一种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手段[1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并且治疗后观察组鼻塞、流涕、嗅觉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盐酸氨溴索的黏液调节功能较强,具有增强纤毛运动、促进黏液排除等效果,此外还可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降低黏液纤毛系统受到的损害,有利于加快鼻腔黏膜形态和功能恢复,也可提升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5-16]。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CT、hs-CRP、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变应性鼻炎的病情进展中,鼻腔黏膜的免疫功能紊乱是其重要环节,炎症细胞因子是导致这一环节的关键因素,尤其是IL-6 等IL 在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升高,其作用尤为显著[17-18]。巨噬细胞或T 细胞分泌的IL-6 对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趋化中性粒细胞,进而引起组织细胞浸润,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最终导致鼻腔黏膜炎症损伤加重[19-20]。盐酸氨溴索是一种黏液促排剂、黏液调节剂,对纤毛运动、鼻腔黏膜分泌物的分泌均有促进作用,还可起到润滑鼻腔、黏液溶解作用[21-24]。研究显示[25-26],盐酸氨溴索对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对于炎症细胞因子的聚集具有抑制作用,也可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溶酶体酶释放,通过以上机制起到恢复鼻腔黏膜功能的作用。梁卫勤等[27]研究显示,术后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有利于改善鼻窦炎伴鼻息肉相关症状,促进鼻腔功能恢复,可明显降低IL-6、IL-17、IL-23 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该结果与本研究结论互为印证。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1 年观察组鼻息肉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鼻窦内镜手术联合术后持续性使用盐酸氨溴索改善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鼻腔黏膜结构和功能恢复,这对预防鼻息肉复发有一定效果[28]。
综上,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在鼻窦内镜术后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降低鼻息肉复发率,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