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东
【关键词】高等教育 师德师风 路径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希望全国高校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承担着知识传递和立德树人的重任,进入新时代,高校教师有着更为神圣艰巨的使命,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传递真理性知识,还要进行价值观建构。为此,要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完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高校要勇挑重担,瞄准国之所需。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活跃因素,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者和青年学生引路人,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成立红军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又红又专”的论断,并强调思想和政治是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统帅”和“灵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持续号召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因素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从139万人增加到了183万人,十年来的增长率为31.65%,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然而,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当前进一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需要在制度和实践层面持续发力,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将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作为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另一方面,要将师德师风要求内蕴在教师的角色期待之中。对于教师而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居于通过考试和具备教学能力之前的。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沟通”“重利益轻师生情”等不良倾向,对正处于思想活跃期的大学生“授业不传道”,甚至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产生迷茫。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师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表征,这一角色是由教师在社会关系体系或社会结构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主要表现为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需要明确的是,立德树人的义务内蕴在教师角色之中。于高校教师而言,高尚的师德师风是育人、育心、育神的前提。另外,教师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断自我教育予以巩固的,具有自致性,这种后天获得性赋予决定了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要坚持正确方法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抓好抓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的体现,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其一,在系统论的指导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现实要求,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为切入点和手段,目的是优化受教育者知识传授结构,最终促进社会与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其二,战略思维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校教师队伍群体庞大、年龄跨度较大、专业多样,这就为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在总体部署和层层落实的过程中,要秉持战略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问题中寻找破题思路,消除畏难情绪。其三,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关键在于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工作,与此同时仍要抓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也要注重资深教师的道德与作风。坚持以整体性视角指导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教师教育使得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育人观。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站在民族复兴大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民族复兴大局中以德立学。
为学之德,在于教书育人。师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仅存在着知识的代际传递与批判性反思,同时还存在着社会经验和治学之道的传达,构建有效的教育关系需要道德影响和认同。知识的代际传递,教师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富有高尚道德和情操的教师能够大大提升知识传递的效率和影响,与学生形成正面的互动,提升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体悟为学之道,高校教师要做到以德施教,教之以书,传之以德。
为事之德,在于服务社会。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国之基业,是教育者把握机会服务社会的伟大事业,是无法也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事业。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这是提升高校师德师风的立足点,要警惕功利倾向。教师的个人价值应该在立德树人和科研创新中得到确证,决不能将经济效益置于首位。潜心治学育人、服务国家大局是涵养高尚道德的前提,是成为“大先生”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是具体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但是抽象的、无形的处事习惯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青年学生,因此,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人之德,在于更新自我。高校教师要处理好自身内在关系,做到以德立身。如同攀登科研高峰一样,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时刻做到“慎独”,涵养“浩然之气”。具体的人是道德水平与知识水平的有机统一,教育行为是教育学生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育人者必先育己,慎独精神是较高水平的道德自律,刚正不阿、端正自我的高校教师要善养浩然之气。
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机制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师德师风是高水平师资教育队伍的首要指标和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高校教师要明确自身肩负的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进入新时代,要不断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领悟力。政治大方向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底线。中国高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军的神圣使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支持者是这一神圣职业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大前提。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政治领悟力,一方面,高校党组织要定期举办党史国史学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教育作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课程思政不仅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指导下的战略举措,更是教师育人和育己的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备课教研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明道、信道,在探索育人方式的过程中强化自我教育,实现真理性知识传授和价值性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二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高校教师党支部一般按照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还有少数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或者学生社区等设置师生党支部。高校基层党组织除了政治教育功能和党员管理功能之外,还内在蕴含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职责。因此,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重点要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之中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工作,在与同事、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师德师风水平,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三要注重经验的总结、传递与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布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抓住高校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大大激发了高校的内生动力。各高校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應着重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将其体系化推广开来,优秀代表教师要将自身的心得体会传递给广大教师同仁,高校可以采取午餐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定期举行教师之间的、高校之间的、大中小学之间的经验交流传递会。将师德师风建设成果以间接经验的方式与教师个体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形成对新时代高校教师师风师德的明确定位,并将理论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现实力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要积极推进教师法修订完善,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纳入法律之中。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仅要依靠道德手段,还要借助法律的方式。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教师的理论水平、道德水平和政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继续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走向纵深,还要在明确红线的同时保障好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在压牢高校青年教师和新任辅导员准入线的同时,也要在全体教师中建立师德师风预警机制,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在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划定红线的同时,还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颁布,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该法律需要进一步修订,与时俱进,建议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纳入法律之中。将道德要求内化为法律制度,这是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的关键所在和应有之义。
(作者为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吉林省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9年度吉林大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研究课题“‘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19LZXZY004)和2021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探究”(项目编号:ysz2021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③《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④田爱丽:《大学之道 明德至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262250051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