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合联组织促进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

2022-03-16 00:36翁旭青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

翁旭青

摘要:近年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社等组织基础上一种新型组织——农合联逐渐形成并发展。农合联具有非营利性的性质,其宗旨是为农服务。文章以农村经济现状为基础,分析农合联组织的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需求激励、产业融合四个方面,提出农合联促进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农合联 经济效应 双循环经济

*项目基金:本文受2021年浙江省供销社课题“‘双循环’经济格局下农合联组织体系建设及赋能研究”(编号:21SSY12)资助。

在当前疫情持续蔓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境况下,立足国内市场,以内循环为主,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举措。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具有弱质性,但农业又是国民经济、国民生活的基石,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物资等,在当前推动“双循环”经济发展中尤显重要。稳定的农业供给、潜在的农村消费实力,为双循环经济格局顺利打开奠定基础。

我国传统农业具有分散零星、品质不一、改革创新阻力大等特点,农合联可以在改变农业现状、发挥农业“双循环”经济基石作用上贡献力量。农合联全称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组织,其功能是引导和促进联合会成员之间加强合作与联合,为成员提供平台性服务。

(一)农产品生产现状

与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类似,我国经历了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迁,如今已经发展到“三二一”阶段,服务业占比最大,农业占比最小。尽管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农业GDP一直呈增长态势。2010-2020年,全国人均农业GDP逐年增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体系得到较大改善,基本上能解决国内粮食的供应,有些农产品还有少量出口。2010-2020年,我国谷物产量从54647.7万吨增长到61674万吨,增长了12.86%;油料产量从 3230.1万吨增长3585万吨,增长了10.99%;水产品产量从5373万吨增长到6545万吨,增长了21.81%。但棉花与肉类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

(二)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内需是双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调动内需是发展“双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2014年突破10000元人民币,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31元,是2010年的2.73倍。农村果蔬消费量达7亿吨,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连续8年超过城镇。

恩格尔系数能反映出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水平,根据联合国标准,恩格尔系数为30%-40%时,属于相对富裕。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如图2),2012年为39.3%,2019年为30%。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农村一些更高层次的消费减少,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增加,当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2.7%。可见,2012年之后,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低于40%,处于相对富裕阶段。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农村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农村市场将是内循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81.8元,2020年增加至13713元,年均增长率为12%(具体见表1)。可见,除2020年外,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逐年提高,这显现了农村居民逐渐增强的消费意识。因此,今后要着力于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消费潜力,在这方面农合联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一)微观经济效应

1.从消费者视角进行分析。一是品质监控与溯源效应。农合联将农产品经营中的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个环节有机联合。在农产品生产中,农合联提供农产品种植、养护引导与培训,尽可能地实现区域量化生产,降低劣质品产出率,确保农产品品质均匀。同时,消费者通过农合联提供的供销平台,能及时查看产品产地,甚至从农产品生产阶段就可以监控品质。如果消费者对品质有异议,可以通过农合联供销平台的供货路径进行溯源。二是价格合理化效应。农合联为农产品供应方提供交易平台、物流平台,产品直接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跳过了批发商、零售商环节,消费者能与农产品供应商共享利益,农产品价格也更趋合理。同时,农合联通过上下整合,使得整条供应链透明、有序,能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市场垄断与价格虚高。

2.从生产者视角进行分析。一是资源禀赋效应。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是有限的,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户或家庭农场经营者,其资源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农合联提供了一体化的为农服务平台,将农产品生产、供销和信用有机统一,农产品生产者可以不用担心产品的销售前景,也不用亲自联系客户负责销售环节,只需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环节中。产品售后环节的赔付都由农合联统筹安排,由专人负责,与生产者无关。农产品生产者只需发挥其自身禀赋,专注于研究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这有助于改进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二是交易成本递减效应。农合联致力打造的整个系统实行信息开放、共享、透明,这可以避免各环节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生产、供销、信用纵向合作,增进各环节内部横向合作;有助于提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各会员企业经营成本降低,进而增进农合联会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农合联将零星、分散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信用等部门与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在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内部实行合作生产、加工,在供销系统内部精密安排物流实行合作搭台销售,在融资环节与银行、保险公司及相关企业建立融资体系,设立专门的互助基金。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规模效益。四是品牌效应。农合联大平台的搭建,使得商品质量更可控,服务更专业化。与單一农产品企业相比,打造农合联旗下品牌,涵盖的品种更广,单位农户承担的品牌建设成本更低,而且更容易成功。比如,浙江省台州市农合联推出了“台九鲜”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涉及到的商品包括水果、畜禽、水产、蔬菜、食品加工等,授权的经营主体有115家,通过网络宣传,加深了该系列农产品“标准化品控,质量可溯”的形象。

(二)宏观经济效应

1.收入效应。农合联组织将零星分散的农户、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供销企业和信用单位组合成一个系统,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单位成本得到的回报增加,各会员企业的收入也将增加,他们参与经营的积极性提高,从而带动整个国民体系收入提高。

2.产业优化效应。农合联实现“三位一体”,打通各部门之间的障碍,降低生产、供销与金融合作的门槛,使一家农户、一家企业面临的产品生产、销售和融资困难得以解决。农合联促成农产品生产、供销、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并衍生出新的业态,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3.资源整合效应。农合联组织促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供销、信用等相关资源融合,各要素根据市场信息向优势区域集合,从而使得该地区的资源重新整合,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率。

4.社会效应。农合联有助于形成稳固的农产品供应体系,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能保障突发状况下农产品及时供应,使社会更稳定,制度更完善,国民体系运转更顺利。农合联将田间的农产品导向市场,又将生活必需品导入农村,解决居民生活困难,是打赢防疫阻击战的主要保障。

从提出“农合联”这一概念,到设想组织架构,到逐步推广落实,已有六年时间,农合联要保持其非营利性,同时要组织生产、供销、信用相关部门合作融合,共同构建农产品产供体系,必将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当前农合联组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有关农合联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农合联是近年来的新型组织形式,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相关的制度安排比较薄弱。农合联会员内部的合作与利益分配方案、信用审查和资金担保制度、用户信息管理办法,以及农合联组织工作人员的转岗制度等,都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与完善。

(二)农合联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当前农合联发展是以试点城市为主,其他城市发展仍旧落后,从整个浙江省农合联发展来看,仍处于成员召集与审核阶段。农合联内部成员貌合神离,联系比较松散,农户与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生产合作社与供销社之间、生产合作社与金融服务机构之间、供销合作社与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较小,各成员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三)农合联组织内部网络架构有待开发

农合联内部会员涉及农户、家庭农产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担保机构等,这些成员内部必须有一个公共的平台,平台数据共享。这不仅能提高运作效率,而且可以增进成员互信。但就当前来看,农合联组织内部运用数字技术尚处于探索与开发阶段。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机制

1.倡导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农业规模化生产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研发新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现实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老年人为主,青壮年比率较低,农合联组织可以采取措施鼓励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将田地出租给农业经营户,并获取一定的报酬和粮食。

2.加强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农合联要提升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力,鼓励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加入农合联,调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引领作用,扶持帮助农户和家庭农场主,为他们提供农业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并做好与供销系统的衔接工作,将市场供需信息反馈给农户,做好种养殖品种的选择与更替工作。

3.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加工工艺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当前农产品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精深加工有助于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可以改善农产品外表状况,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同样,经过精深加工的农产品附加值也更高,可以为生产者带来更多利益。但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凭农户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在实践中可以赋能农合联来组织。

(二)农产品销售机制

1.搭建稳定的农产品供销平台。农合联将努力成为国家农产品供应的主要平台,在稳定国家民生物质供应上起积极作用。因此,农合联组织必须在现有供销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实行定时定点定量销售与配送。

2.尽量满足两头互补供应。农合联将农产品从一个地区销往另一个地区,同时也可以将目的地地区的农产品或其他产品销往出发地区。这种产品互补交易不仅促进商品的流通,而且提高供销效率和物流效益。

3.搭建数字化供销平台。将分散的经营主体、资源、产品、资金融合到一起,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供销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革和创新。数字化交易平台有助于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避免信息不对称,使交易信息公平透明。

(三)农村需求激励机制

1.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实施精准化促销策略。与城市相比,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较为明显,农村成为拉动内需的一块沃土,有望在全国发展双循环经济中发挥应有作用。农合联组织利用平台、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开发与引进商品。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生产情况,引进其他地区农产品、农用器具、农产品种子、其他消费品及服务。

2.加强农村物流网点建设。物流是当前调动农村消费积极性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目前,送货到农村居民家中的快递服务非常少,一般商业快递考虑到成本问题,都不提供上门送件服务,只把快递留在代收点,须收件人自己去取件。能送件到家的EMS又因为物流速度慢而被商家嫌弃。因此,农合联要调动农村居民消费积极性,必须解决“最后一公里”送货问题,协调好快递公司与代收代送公司的利益分配问题。

3.拓宽农村供销网点。农合联不仅要促进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而且要带动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当前农村的营销网点极其落后,一个自然村没有像样的商店,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必须到较远的片区或者城镇购买。农合联组织必须加紧对农村商业场所的建设与改造,建设连锁式购物中心,稳定物资供应,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增加销售收益。

(四)产业融合机制

1.加快生产与供销深度融合。农产品的生产与供销是密不可分的,成功的销售离不开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了解与监督。同时,成功的农产品生产与新品种研发,是基于对消费市场需求的了解。农合联组织要促进农产品生产、供销两大部门融合,协助解决两部门利益的分配问题。

2.深化农业与金融产融结合。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与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农业生产周期长,科技创新成果显现比较慢,且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农业开发和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条件比较苛刻。农合联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对农合联会员进行信用评价,促成农业生产部门与银行、保险等融资机构融合。农合联也可以根据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根据市场产销缺口实时引导农户生产。

3.构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必须推广家庭农场经营,培育一批生产型龙头企业,发展农村集约型生产模式。在适度集约化生产基础上,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产品品种。生产型龙头企业在农合联组织开发的生产供销平台上,通过信息共享,参与双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涛.区块链嵌入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11):147-149.

[2]彭建仿,胡霞.農业社会化服务供应链构建:管理框架与组织模式[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24-32.

[3]陶康,邬妤琼.关于推进数字农合联建设的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20(11):50-53.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责任编辑:欣文

3637501908261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G20杭州峰会的经济效应及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试论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对负利率时代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
试论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浅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
我国温泉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