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女学者的更衣记

2022-03-16 00:18鱼丽
翠苑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楷张爱玲读书

春气微寒,晚上读扬之水的《〈读书〉十年》,看到出版、读书界一些枝枝叶叶的东西,感叹如今襟怀这样功底的文人不多了。可以漫兴怀旧,不可慢言旧日明月。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她出生那年,正风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等苏联卫国战争小说,母亲希望她能像古丽雅一样勇敢,于是为她取名赵丽雅。四岁时,她搬到北京,后跟着外公外婆长大。外公是广东新会人,日本帝国大学毕业,上学时是一个穷学生。扬之水的外婆是富家女,却与外公一见钟情。外公一辈子做土木桥梁,外婆则一辈子当家庭妇女。外婆特别喜欢文学、京剧,喜欢才子佳人的故事,扬之水从小耳濡目染。1970年,她初中毕业,到北京房山区插队。回城后,在王府井果品店上班,开过卡车,卖过西瓜。后调往民间文艺研究会负责图书馆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扬之水系其笔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20世纪80年代,扬之水曾考入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至1996年间担任《读书》杂志编辑,与金克木、张中行、徐梵澄、唐振常、邓云乡、金性尧、王世襄等著名学者相往还,被称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

后来扬之水出版了厚厚三册的日记《〈读书〉十年》,她说:“这是我非常重要的十年,打开了眼界。”

1996年,扬之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均有精彩阐释。

在京华,她拥有一个别致的书房———棔柿樓。窗前一株椿树,春天来临,与庭院中的迎春花同时抽芽。又有一株柿树,虽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深秋时节,累累柿果,足破衰飒之景。读《〈读书〉十年》中1991年6月15日的日记,扬之水写道:“得姜德明先生所赠《书香集》,读一过,草成一小文。‘棔柿楼’外,绿草一庭,翠色迎眉,花香与鸟语相伴,读书、写字、作文,极是宜人。午前带小航往协和医院问病,云已基本好转。”

棔柿楼外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她的第一本书《棔柿楼读书记》,即以此书房名来命名。伴随着《读书》十年,那些备受学界推崇的文字,均是她在棔柿楼中写下的,她在其中终朝采绿,人健笔健,著作延绵,真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海宁籍书画名家唐吟方老师曾经举办过一个书画展,墨香扑鼻,汇集了扬之水、刘涛、白谦慎等九位名家作品。扬之水所书毛笔小楷细致妥帖,内蕴精华,可入能品,为一奇,加之她的古典文化造诣颇可观,其小楷已成为艺苑中人所怀恋的一抹月色。

1996年5月,董桥寄了一册《英华沉浮录》初集给扬之水。扬之水回了他一张小楷,是写在一张天一阁的花笺上的。写了六行小字,稍大一些的三行字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稍小一些的三行字为:“丙子初夏,《英华沉浮录》忽如天外飞来。展卷快读,胸腹俱舒。琼瑶之惠,无以为报,乃录《洛神赋》不成十三行,聊充木瓜之投也。扬之水书。”下钤朱文旧章一枚。

在董桥眼里,扬之水是个奇女子,勤奋博学,难得书艺精湛,随手一纸蝇头便笺俱见才情。他说:“我爱扬之水书法,爱的从来是她的书,不是她的法。扬之水的字我远远一看,认得出是扬之水的字。”

可以说,诗笺素雅,书法簪花,文辞典丽。据说,扬之水不善言辞,但她拜访《读书》作者后,会写约稿信,用的是娟丽的闺秀小楷,加之典雅的文辞,那些文坛耆宿接到这样的约稿信,都非常感兴趣,因而她约稿的成功率就颇高。好读书的她,从小对书法也颇有兴趣,多年来以书法自娱自乐。她说:“我觉得这是一种玩,每天写完以后自己看看,要是有进步了,就高兴,没进步,就琢磨哪里写得不好。”

以前见到扬之水的小楷,大多是在书里。戊戌有缘,在开卷楼主人董宁文老师处,见到扬之水的手书,曰:“吾诗工人曰拙,勿信也;吾诗拙人曰工,勿信也。孰信哉,自信而已。郊以寒,岛以瘦,卢仝刘义以怪皆名家。戊戌清明后一日。”这是扬之水于雪窗下,用南宋诗人刘克庄题跋中语以寓意。

又有一幅中楷“学术非时好,文章幸自由”条幅下,有一段丰富的题跋,远观近看,研究了好半天,那手小楷淡得若有若无,真不知她是如何才能写得出来。

扬之水读书养性,阅世识人,她用简约娟秀的小楷,书写着读书人的梦想,留下书香书趣。

2012年8月18日,在上海图书馆四楼,我有幸听到了扬之水的“更衣记中的奢华之色”主题讲座。

那日,室内响着隐隐的丝竹雅乐。扬之水先生面容清瘦,穿一身赭色中式衣服,留着一头清爽的短发,显得干净利落。一开口,便是如珠落玉盘的声音,令人入迷,不由在心里荡起悠远的涟漪……

扬之水此次前来,是欲为现场读者再现古器物的奢华之色及审美价值。

坐在我的不远处,有位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是特地赶来的“水粉”。讲座结束之际,他向扬之水先生提问:讲座名为“更衣记中的奢华之色”,是否化用了张爱玲的文章《更衣记》的名字?扬之水立刻对此做了肯定回答。

这也证实了我的猜测。

扬之水的传奇故事遍晓学界,但看她初入读书界,衣着却朴素、家常。在张中行的笔下,扬之水是这样的:“其他方面尽量节省,比如办事赶不上回家吃饭,就在路旁随便买点什么,吃到不饿得难过就可。食如此,衣是我眼见的,不只陈旧,而且不合身,以鞋为最,像是总比脚长半寸。脂粉、唇膏之类当然更没有。总之,是名为青年妇女,外表却像个蜷伏街头的流浪汉。”诙谐文字里,扬之水不修边幅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有着约略的学者寒俭形影。

所能见到的扬之水的相片,虽不至全如张老先生笔下,却也都朴素、平常,无甚可以夸矜之饰。比如,《〈读书〉十年》(二)中:1992年,她与萝蕤师、梵澄先生、负翁夫妇、姜德明先生等人的合影,上身穿的是件带拉链的深色运动服;1991年,扬之水与负翁、启功的合影,上身穿了一件花衬衫,还是塞进裤腰的。这两帧相片,仿佛还保留着她当年做卡车司机时的英姿飒爽。唯有烫花头,将她的脸型衬托得圆美。这也是做学问之人,不需要用太多的华丽去装饰自己吧。

再看现在的扬之水,虽已上年纪,但她所穿的衣服,典雅、富于清韵,很有学者的温婉风姿。在讲座中,她时而点评当下艺术家的发型,时而品析男女定情之物,虽然不能淬尽古物繁华,但谁说不是一种雅人深致呢?

也许是因为长久熏陶于古香古雅的氛围之中,她竟全方位地改变了。据说扬之水待客说话也古雅有味,她曾热情地对友人说:“你来京,我会煮雪烹茶招待你。”生活虽然依旧简洁平实,但也可以如此温婉工致,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沉醉于名物研究的学者所能感受到幸福的事。

扬之水推崇张爱玲的文字,并在张爱玲的“物恋”中发现一种持久的古典趣味。然她自知“张爱玲的灵气是天才,学她的所有人永远低她一等,我没那个天分”。所以她没有刻意去学张。她与张爱玲“物恋”的区别是,“一种物恋是用来丰富人生,另一种是打捞历史”———慢慢浸淫陶冶,却熏陶出了独特的文气,在其一钗一簪的学术考据的字里行间,竟蕴含着一股活泼的生气。

这是扬之水先生自己的更衣记,其间审美趋向的变化,是如何细致完成的,虽只有她自己知晓,却引人遐想。即便是学术研究,也须心灵澄澈。扬之水向来心无杂念,浸淫于书画诗文中,又用诗词曲中的幽美意象来解读风格妩媚的首饰艺术,当然“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终究也不免会“翠笼熏绣衣”,因而她的着装气息,必渐趋温婉清奇,显示出古典慧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鲍广丽,笔名鱼丽。1972年生。中国作协会员,李清照协会会员。曾在香港商务印书馆驻沪编辑部、上海远东出版社等处任编辑,现为文汇出版社副编审。在《散文》《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百万字。著有《海上风情录》《闺秀笔记》(全三册)、《胭脂聊斋》《茶经:煎茶滋味长》《最美的服饰》《情蒸水浒》等作品。

3553500589202

猜你喜欢
小楷张爱玲读书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九月雨
我爱读书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
读书为了什么